多家企业当天提交申请,体现了政府的“零容忍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吴晓鲁 11月7日晚间,5家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或股东、高管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原因包括涉嫌财务造假、违规披露、违规扣减、短线交易等。笔者认为,一日5家公司或公司关联方被立案调查,就是资本市场严格监管的一个例证。表明“零容忍”绝不是口号,传递出监管执法“不靠谱”、不严的明确信号。首先,要严格监督管理,维护市场“三公工程”秩序。上述5家公司中,包括4家上市公司公司和退市公司1家,监管覆盖从上市到退市的全链条。只要触及法律红线,就通过监管追究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做到监管“全方位、无死角”,打破立法者的侥幸心理,让所有参与者“知尊重、知底线、守底线”,推动尊重法律、守信的良好市场生态发展。当前,资本市场“零容忍”的高压局面仍在持续。行政部门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打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执法合作,强化立体问责,提高违法成本;通过惩罚“现有”违法行为并预防“以前”违法行为,维护资本市场“三公”秩序,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奠定市场发展基础。财务造假、违规披露信息、违规减持、短线交易等行为严重侵犯个人投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造成投资者损失。监管部门通过严格查处、严格问责,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可以促进市场主体规范运作,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弱势中小投资者。当前,监管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或行政监管措施是中小投资者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依据之一。r 权利。因此,当违法违规行为者受到严厉惩处、权益受到损害的投资者能够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维权时,不仅会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和信心,也会为资本市场汲取源源不断的活力,为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奠定基础。最后,要正本清源,引导市场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上述各类违法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定价机制,也暴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可能导致“劣币驱良币”,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严格监管下,企业、股东、高管违法违规的“歪路”将被堵住,优质企业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将鼓励投资者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等关键因素,推动资本向经营合规、业绩良好的企业集中,引导市场回归价值投资本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长期资本动力。此时,一天之内就有5家上市公司或相关公司被立案调查,再次为市场敲响了警钟。随着严格监督管理不断深化,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加快建设更加规范、透明、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投资者理财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布:股市形成来自于合作的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