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300 | 阅读:

  【摘要】近年来,关于教育体系创新改革的模式不断涌现,如何培养好新时期的中国学生等问题逐渐提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情感教育有效地融入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培养出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从通识教育体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要求三方面进行阐述,明确做好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识教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55-02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1]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2]。因此,如何引导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感”表现在方方面面,内涵丰富,作用巨大,因此,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阐述的情感,除了爱情、亲情、友情之外,更需要强调一种文化基础情怀、自主发展情怀和社会参与情怀。
  一、通识教育目标及体系需要情感教育的支撑
  19世纪初,美国博得因学院帕卡德教授提出,在选修制的基础之上,各门选修课程应该有共同的部分,于是在1829年,“通識教育”这个概念出现在大学教育中,并逐步为学界所接受与认同,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而后成为了一种办学理念和制度,开始慢慢普遍起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指人的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首先关注人的生活,旨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截至目前,我国一共有四家较大范围内实施本科通识教育、按照通识教育体系理念完成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学校。然而,我国各类高校对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可行性讨论上还存在争议,部分高校对实行通识教育的模式和实施方案也仍然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可行性与可大面积推广的成熟模式。但是,结合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大学提出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公里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是十分必要的”。
  通识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三方面培养内容: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这三大板块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其主要的内容与价值指向。价值塑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具备;完善、积极和健全的人格养成;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人生目标。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出具备好奇心、想象力、创新和批判思维的学生。人类核心知识获取,是希望学生的知识库存能涵盖从古到今,从内到外,从文到理的核心知识内容,做一个全面发展、知识丰盈的人。
  从通识教育体系理论来看,明确将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放在了首位,强调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和做事,让他们先学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拥有完善、积极和健全人格,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学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情感教育,需要情感教育的引领与支持。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将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让情感渗入课程、内隐于课堂的教育之中。通过各项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体系设计等途径完善大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内容,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高校思政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现需要情感教育的引领
  “2014年,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国内多所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三年攻关,进行了深入的实践调研,契合中国学生的实际与国家发展的需要,于今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教育者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放在首要位置,以此为核心,进行。总体框架覆盖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由这三个方面具体综合引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以上这六个素养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四个方面已经直观的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情感高度、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情感教育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情感教育的开展有的放矢。
  首先,人文底蕴主要是指生在学习系统知识和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形成的基本能力、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外还应具有基本美学素养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其次,科学精神是指对真理有敬畏之心,崇尚科学,求知过程中具备严谨、坚毅、大胆、好奇、创新等品质。再次,健康生活是指能够拥有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有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能调节和管理自我情绪及自我能力,能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最后,责任担当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家意识,有国家认同感和理想信念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理论体系来看,已经把针对中国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要求放在了首位,实现了以成绩和分数为要务到以做人和有情怀的教育目标转变,关注人,服务人,满足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演进提出了新要求和方向。
  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教育中,除了将安全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放在大学第一堂课之外,还应该将情感教育融进日常思政管理工作中,并将其放在首要出发点去制定教育计划,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对世界有情怀和积极情感的大学生,这才是顺利推进其他工作的基本保证和基础。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