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语言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184-02
1.问题的提出
语言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同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成果,这其中存在差别的原因来自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使学生对课堂的知识出现强烈的厌倦感,而生动丰富的语言内容与语言修饰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语言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入剖析语言教学的内容。只有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断被使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才能不断增强。教师在教学语言素养上也应逐渐完善自己,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收获最佳的教育成果。
研究语言类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响应,也是促进一线语言类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对现实语言类课堂教学意义深远。
2.概念的界定
2.1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从内涵上来讲指的是语言类课程尤其是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这一学科的素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其他核心素养,最终促成学生终身发展,养成适应将来学习生活社会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方面的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发展性与阶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通过研究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引导更多语文教师乃至语言类学科教师树立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鼓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等方法,推动培养更多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2语言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
语言类教师既包括幼儿园阶段从事语言领域教学任务教师、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师也包括高等教育阶段承担大学语文、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儿童文学等课程的教师。语言类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着教育性、示范性和交际性三大功能,需以自身三大功能和“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为依据,从合理性、艺术性以及创新性来出发,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研究现状
3.1国外的相关研究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与教学模式探索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诘难法”,逐步发展并成熟于苏霍姆林斯基,此时的先哲们提出课堂教学语言首先就应该是准确并鲜明的,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应当有深刻的知识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还应有生动、鲜明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十分看重教师的教育素养,他认为,若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混乱、没有条理,对于最基本的概念都无法阐释清楚,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认知上的错误与困惑,更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失去兴趣。
在此之后,一代代教育研究工作者们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在1960年前后的西方教育界,教育者们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关注愈发加强,这一时期以来,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成果,诸如M.L.Cogan(1958)、所罗门(D.Solomon,1964)、J.C.Nunnally和 L.C.Lemond(1973)、美国心理学家 Symonds(1982)等人的研究。M.L.Cogan(1958)提出课堂教学语言中教师逻辑的重要性,将课堂教学语言逻辑与学生学习困境的造成建立了直接联系;所罗门(D.Solomon,1964)则对课堂教学语言中教师表达的流畅度和清晰度做了重点研究,他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达是否流畅、清晰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效,对此他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认为二者成正比例相关关系。
3.2国内的相关研究
中国古代最早开始研究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从《学记》中窥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传达的便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孔子曾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不仅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也说明了课堂教学语言使用要有适时性。
我国最早开始系统研究课堂教学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此时的教育界开始系统研究课堂教学语言,并出现了大量的教育研究成果。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尤其是语言类课堂的教学语言更是如此,诸如我们所熟知的霍懋征、于漪、李吉林、钱梦龙等大师都是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一线中总结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科学的教学模式导向,他们的教育研究成果仍为无数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称颂、运用。除此之外,李如密(1995)、宋其葳和冯显灿(1999)、董存菊(2003)、杨欣(2009)等人也有许多课堂教学语言方面重要研究成果,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就曾系统地论述了课堂教学语言效率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密切联系,既站在学生学习者的角度阐述了课堂教学语言对学习者思维、审美以及语言能力的影响,也从教师的角度说明了教师语言应达到的清晰度、严密度以及动听度,也有学者提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教学交际、传达指示与美感等多种功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