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问”课堂 深度學习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思问”课堂样态的研究与实践》(立项批准号:Fjjgzx20-18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136-02
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单向灌输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无法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很少在课堂上和学生展开有意义的互动,导致了学生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的问题。创新型的社会需要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人才,为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当中获得思维潜能上的释放,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
一、开发多元模式,培育问题意识
1.基于“情境问题”的问题意识培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混淆,无法很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串联起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抢数字”的游戏,老师和学生一起去数数,每个人轮流去按照顺序说出一个数字,说到3的倍数时就要跳过,不然就会判断为游戏失败。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快被调动了起来,等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在参与游戏之后,学生也不自觉地产生了好奇心,究竟怎么样才可以一直不出错呢?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并且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基于“问题对话”的问题意识培养
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时刻保持在活跃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当中找出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比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决”的过程中,笔者在上课之前了解到了学生存在着的疑惑,主要包括:什么样的式子才可以称之为方程?方程和等式之间存在什么区别?怎么区分方程和等式?方程有什么优势吗?针对了解到的这些疑惑,笔者在课堂上还对学生进行了叠加形式的追问,让学生想一想:在这次的课堂学习中,你都发现了什么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增强课堂上的互动。
3.基于“综合实践”的问题意识培养
小学生的实践力是很强的,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构建知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组织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积累丰富的感性体验,不自觉地生成问题,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比如,在教学“调查生活垃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探究的活动,向学生展示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不同梯度的价格,让学生想一想,某一家庭某个月的水费是56元,那么他家的用水量是多少?在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笔者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制定一个“家庭节约用水方案”,通过了解自己家里每月会使用多少吨水来深入了解用水情况。这样,通过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能够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问题思维。
二、重视方法传授,增强思维品质
小学生的好奇心虽然旺盛,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问题意识训练,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没有“数学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方法传授,在反复训练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思维品质。
1.开发教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教材可谓是教学的起点,要想让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关键。教师要积极开发教材上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学习材料,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疑惑,利用得到的各类信息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并且整理出自己存在着的疑惑。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分享的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预习时所发觉的问题: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除了一个个找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快速地找出因数吗?在找到了所有的因数之后,还需要按照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吗?这些问题都和本节课的重难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每次的教学中都针对本节课的公式、概念等知识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提出更多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重视讲解,凸显知识转折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是一直通顺的,总是会出现思维迟缓的现象,身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这些思维的转折点,及时地诱导学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因此,教师要积极实现精讲,通过有效的讲解来凸显知识之间的转折,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分数的乘法”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一道问题:现在有一根绳子,长度是30米,截取它的五分之三,那么这根绳子还剩下多少米?现在有一根绳子,长度是30米,截取它的五分之三米,那么这根绳子还剩下多少米?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段线段,将其平均分成了五份,清清楚楚地向学生展示出截取五分之三的过程。之后再画出另外一段线段,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想截取五分之三米,可以怎么截取呢?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两道问题是不一样的,并且思考哪里不一样,不一样的后果是什么,帮助学生解决思维障碍,发现并且提出问题。
- 上一篇:课件图片与板书的有机结合
- 下一篇:基于思维可视化,构建高效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