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973 | 阅读:
  【摘要】数感是人类对于数的直观感知或直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的数感培养,从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想象、数学表述几个维度上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感  学习力  数学思维  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5-0194-03
  数感是人类对于数的直观感知或直觉,换言言之,就是对于“数的感觉”,对于数的数量关系、数理之间、运算结果等的感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评价学生时会说到:“这个孩子的数感很好。”其实,数感是比较漂渺的,无法用一个外在显性、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易被教师所忽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发展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笔者从这样几个维度来进行探究。
  一、在数学观察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学观察是指学生对于所认知的对象,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观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较为贫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缺少感性经验的支撑,这样就会影响新知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易于学生观察的素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的同时,去感悟数学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建构三角形的知识表象。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画图等数学活动,进行观察、感知和抽象,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1.找三角形图形
  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图形,先让学生把图形分分类,再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
  2.感知生活的三角形
  教师出示长江大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图上的三角形。学生观察后,交流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师:长江大桥上可以找到很多三角形,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指路牌、教师用的三角尺、平时佩戴的红领巾……
  师:你能把三角形的形状画出来,这些图形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3.认识三角形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看三角形、找三角形、画三角形的数学活动,你发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相关特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辨析: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通过辨析后,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三条边要首尾相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上述的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感知三角形的特点、抽象三角形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操作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亲身经历。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得越深入,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操作中去感知、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数感。例如,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说一说、数一数中,感受到“千克”,建立“千克”的概念。
  1.巧掂食品,引入千克
  教师先出示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膨化食品。
  师:请大家猜一猜,哪袋食品重一些?
  生1:可能是红枣重一些。
  生2:也可能是膨化食品重一些。
  师:大家凭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了,具体哪袋重,哪袋轻,我们可以……
  生3:掂一掂
  教师指名几位孩子上前来掂一掂,并说一说掂的感受。
  师:除了用掂的方法来比较两袋食品的重量,我们还可以怎么办?
  生4:用秤称。
  师:对,我们可以用秤来帮忙。教师相机出示秤的实物,介绍秤的用法,让学生用秤称出红枣和膨化食品的重量。
  师:红枣是1千克,千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知识。
  2.操作体验,感受千克
  (1)掂1千克
  师:刚刚用秤称重,知道这袋红枣是1千克。每个小组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一样的红枣,轮流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再出示两袋食盐(重1千克),让学生掂重1千克。
  体验: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呢?请每个小组里的成员合作一下,用秤称一称,几本数学书是1千克?再轮流用手掂一掂。
  (2)称几千克
  操作:用秤称一称,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几千克。
  启发:要让你的书包保持3千克,是取出还是添加一些物品。
  学生操作后,交流操作的过程和感受。
  ……
  上述的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感受和体会1千克有多重,引导学生建立单位质量千克的概念。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拎一拎多种活动,反复让学生感知、体验,使学生在多重体验中获得1千克的直观感受,建构1千克有多重的观念。
  三、在数学想象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学想象是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展开的合理猜想。数学想象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展开的,是有效的学习猜想和推测,往往藏于新知的生成、迁移的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依据所学习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学习流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支点,融知识学习和数学想象于一体,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数学想象,为新知的建构和数感的发展提供助力。例如,五年级数学“认识公顷”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100平方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1公顷的面积大小。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