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自然科学类的通识课程,《环境科学概论》在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环保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了课程不受重视、教学内容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特点及课程特点,教学中在简要讲解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按土建及设备施工安装过程中的各类污染源及控制技术进行分块,根据专业特色精选、补充、调整与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土建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以案例研究为核心,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新与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建环专业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1-0162-03
一、引言
为助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推动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精神要求各个专业按照应用需求和行业特性设计与之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1-2]。土木工程建设行业是一个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助力行业改革,《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19年版)》也要求建环专业的毕业生“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建环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生态意识等核心能力,能够发现工程中的环境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环境科学概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增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我校的建环人才培养方案中,《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选修课,共32学时。该课程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气、水和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防治和最新管理手段,对培养传授基础环境理论和技术、增强学生环境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面向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来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學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教学现状
2.1缺乏与专业结合
《环境科学概论》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都提出了“这门课什么用”“这门课与建环无关”等疑问,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工作难以展开。因此在土木类专业开设该课程时,应注意时时处处与专业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不止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和环保从业者的事情,土木工程师或者建筑设备工程师的每一个项目和设计都可能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教学内容不够新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也属于非环境类专业,因此在教学时要区别于环境类专业,弱化原理、机理方面的讲解,更多地是要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理解工程设计中的环境因素[4]。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选用最多的《环境科学概论》教材是全国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统编教材[5-7],这些教材的内容偏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污染控制的基本手段,虽然在教学内容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仍然很抽象,不利于理解[4][8]。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的较大差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目前,我校建环专业选用的是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环境概论》[9],这本教材大大弱化了环境科学中原理方面的内容,并且更偏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工程角度解读环境问题。但是由于环境科学和土木工程类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学科发展迅速,,教材里很多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急需内容的更新。
3.课程教学探索
3.1丰富课程内容
鉴于教材内容更新较慢,缺乏相关环境案例等客观情况,需要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但是老师自己收集案例来更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不如推介国内外重要相关网站资源给学生,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鼓励学生通过调研、资料查询等途径发现身边环境问题,辨别可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从中得到一些自己未收集到的新信息并应用到下一次的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3.2密切结合专业特色
建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研究如何治理污染,而是通过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引发学生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每一个章节都会穿插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实例。比如空调系统是建环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空调系统生产的全生命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很严重影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和纪录片等向学生讲解空调系统全生命周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比如臭氧空洞、光化学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以及房间空调器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又比如在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中穿插常州外国语小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壤污染问题,分析污染事件的起因后果及解决方案,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双管齐下,让学生既学到了本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会催化科技创新,使得他们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更注重可持续性,而这也正是新工科的发展方向。
3.3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新工科教育要求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0]。“环境科学概论”不是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学习动力不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丰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填鸭式教育只是简单粗暴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教学效果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课堂也正在逐步向混合式学习方式转变。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更复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更高的要求。
gzslib202207282247
- 上一篇:中职会计专业“三位一体”毕业设计初探
- 下一篇: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