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219 | 阅读:

  【摘要】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机械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深加工、理解、整合过程。如何开展深度学习,教师的教学策略很重要。课堂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模型建构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模型建构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厦门市名师工作室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STEM课例研究》,课题号:XMMS202002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1-0142-03
  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模型与建构的方法既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之一,也可以引导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也是当今提倡的深度学习的核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寻找模型建构与深度学习的契合点,让两者更好地融合,殊途同归。
  一、建模解题,深入浅出
  深度学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建构,“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1]这有别于学生平时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过程。这种“活动与体验”可以包含外在的肢体活动,也有内在的大脑思维活动,通过“活动与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知识本身丰富复杂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关键因素,而模型与建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模型建构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体验抽象知识蕴含的内涵。
  生物学有很多抽象、微观的知识点,学生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理解这些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没有理解,就谈不上掌握与应用。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建模学习很好的典例之一。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建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模式图,学生材料选择丰富多彩,有手绘、纸板、吸管、毛线、甚至电线等,这就体现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同演绎方式,激发他们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广义来看,概念的建构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概念的形成就是模型的形成过程。[2]在建构过程中,肢体与思维的碰撞,融入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初步形成相关知识框架的建构,如对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着丝点裂开的理解,这些在活动与体验获得的知识,远比抽象文字表达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这也是深度学习强调的对知识的一种主动建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性很重要,教师及时的纠错和点拨也很重要。但学习至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对建立的模型不断加以应用和巩固,以达到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师生可以一起总结出相应的模式:如可以用一条竖线(丨)代表染色体,甚至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竖线代表同源染色体,用点(·)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形象的表示出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变化。平时在解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题目时,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建模进行解题,这个过程事实上也是从物理模型的建构上升到概念模型的建构,学生就会熟记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单体复制、等位基因分离等行为,并把此模型娴熟运用到平时的解题中。只有平时对知识的“深入”,才有解题时的“浅出”。
  例题:2020全国I卷“32.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發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__________。”
  关于“交叉互换”的答案许多同学都写成了“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出现这样的答案,就是因为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停留于表层,没有内化。如果平时有染色体行为建模的思维习惯,如图1,就能很容易写出正确答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能运用建模解题就是对深度学习理念很好的践行。
  二、变型拓展,迁移应用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3],强调对知识能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这也是深度学习很重要的特征。体现在模型建构教学中,可以对概念模型建构进行变式训练,达到此目的。
  在学习《通过激素的调节》中,通过图2教师很容易引导学生建构分级调节的概念模型和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对于图2的建构,大部分同学是没问题的,可是,这种建构是停留在浅层的学习中,如果没有拓展深化,学生往往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中,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很容易造成答题的错误。例如在图3和图4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会掉到相应的陷阱中。图3的小a很容易又当成下丘脑,如果这样,促甲状腺激素多了也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可是在图2找不到根据。对照图2,a应该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同理,在图4中,对照图2找根据,a应该是甲状腺,b是下丘脑,c是垂体。通过对概念模型建构的变式训练,学生对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内容理解就非常得透彻。这个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加工与整合,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知识的精髓。
  三、情境创设,构建平台
  深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教学材料。[1]教学材料应该是蕴含在教学内容中,更为丰富具体,有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情绪、各种思维方式的载体。教学材料蕴含着教师的教学动机、设计理念等,情境创设也是教学材料展开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情境创设,让静止的知识灵动起来,激发学生多种思维活动。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关于能量流动的模型建构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为能量流动过程是抽象的知识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不理解相应的过程,那建构能量流动模型就是根据书本P94的图5-6和图5-7的图解而依葫芦画瓢,停留于浅层的认识,这种学习的效果就是上课没问题,具体解题却全线崩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内化相应的概念模型很重要。上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模型建构的平台,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助于建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gzslib202207282246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