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读思达”教学法的基本范式。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个性表达,三个环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是数学学习的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方法整理和策略加工、表达是数学学习的自主输出和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培养主动的数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思考表达
【课题项目】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6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21)11-0115-03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2019年倡导“读思达”教学法,这是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造,主要训练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种能力。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乎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输入(阅读)——认知加工(思考)——认知输出(表达)”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读思达”教学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阅读——数学学习的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
阅读对应的是求知的欲望,就是让学生要读。数学阅读是认知输入的过程,思考和表达都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没有认知输入就没有认知加工与输出。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数学阅读为数学思考服务,是数学思考的前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图片等其实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说”“演”“画”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1.读懂图形语言,把图意“说”出来
我们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多、文字少,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图意,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教师通过引导与指导,让学生直接与主题图对话,发现主题图的“新鲜”、挑战对主题图的理解。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读懂图意图,并用专业的数学语言表达主题图的数学信息。
例如:二上的《乘加乘减》,教材中就只提供了一幅主题图,图中有几组骑木马孩子的图片以及一个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数学条件必须靠学生读图获得。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充分读懂图意,,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学生通过读图,最后获得这样的数学信息:“游乐场有四个旋转木马,其中3个旋转木马每个坐3人,第4个旋转木马只坐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数学信息获得后,让学生同桌表达交流,再指明让学生全班表达交流,使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2.深读文本材料,把数量关系“演”出来
余文森教授提出:“从教学的性质和使命来讲,阅读的目的是达到对教材文本的正确和准确的解读,教师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误读和浅读。” 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解决问题的题目是以简单的情境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题目,找出题目当中相关的动作、符号,再经过分析思考,把数量关系演出来,做到对教材文本的正确、准确解读。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看图解决问题,情境图中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图意,边说边表演:左边有4只兔子(出左手),右边有2只兔子(出右手)。一共有多少只(两手合拢)?这样通过深度阅读图意,配上动作将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总数”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
3.精读文字语言,准确抽象“画”出来
在多数情况下,数学问题解决均以文字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所以阅读题目圈画出题目当中的重点、关键字词,思考相关数学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圈画关键词、读题思考,标注数据,通过标注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获取有用信息。解题时用图“画”出抽象的题意、数形结合,培养符号意识。
例如在解决五上的一道行程问题:王浩和晓东五一放假期间来厦旅游,两人沿着空中自行车道的两端(BRT洪文站、BRT县后站)同时相向而骑,距离7.6公里,王浩每小时骑行速度是18千米,0.2小时后两人相距1千米,晓东每小时骑行速度是多少千米?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只考虑到两人面对面相距1千米的情况,而两人的位置关系其实有两种情况,还有相遇后再相距1千米的情况。受到“相距1千米时两人必须的面对面的”这一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失误。因此在指导学生读题时,要仔细琢磨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可以先在脑海中想象出动态画面,再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考虑周全各种情况,就能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
二、思考——数学学习的方法整理和策略加工
“思”指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思考和领悟。思考对应的是探究的欲望,就是让学生要想。数学思考是认知加工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余文森教授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进教师思考。”数学思考起源于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常要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1.方法多样,培养优化意识
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和方法最优化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方法优化是在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这个求异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求异创新的表现,又是优化意识培养的表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师适时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将不同方法策略进行对比,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gzslib20220728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