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161 | 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和文化都呈现多元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二者之间联系紧密,可以进行有机融合。然而当下多数高职院校还在“德心共育”的道路上摸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从制度、形式、内容三个方面对“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对高职院校德育与心育的融合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德心共育工作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1-0063-02
  “德心共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要求从多体系、多层面挖掘育人要素,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迅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育德工作与育心工作各行其是,没有做到有机融合,存在缺乏制度保障、缺乏形式创新、缺乏内容支撑等不足。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一、“德心共育”的内涵及其工作模式构建现状
  要探讨高职院校“德心共育”工作模式如何有效构建,首先应厘清“德心共育”的概念及育德与育心的辩证关系,了解其工作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从而进一步创新“德心共育”工作模式,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一)“德心共育”的理论内涵
  “德心共育”是指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既灵活运用德育的方法,也巧妙借助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思政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将育德与育心科学地结合,兼而施之,相互借鉴、互为转化,寻求最优化的“交融和渗透”。构建“德心共育”工作模式,将其贯穿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全过程,是育德与育心的内在要求。
  育德是育心的前提,育心是育德的基础,二者互相渗透,有机融合。育心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拥有健全的人格品格,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健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也正是高职院校育德工作的培养目标。德育工作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管控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正确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反之,育德工作将阻力重重,难以进行。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高职院校“德心共育”工作模式构建的现状
  构建“德心共育”工作模式是国家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思政教育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政治素养过硬的人才。将育德与育心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指导学生实践,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教育实践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构建“德心共育”工作模式是解决育德与育心工作分离的有效途径。当前,很多高校都设有思想政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有党政、学工、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主抓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这些部门及课程在德育和心育层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们大多各行其是,,缺乏交集,使得育德与育心工作难以有效融合,无法形成通力合作局面。
  构建“德心共育”工作模式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差等原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未来感到迷茫,随之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需要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将心育有效渗透到德育中去。比如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如果一味灌输“好好学习”的理念,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倘若使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合理引导,则会柔性引領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职院校“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的困境
  在育德与育心工作实际分离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的构建还面临诸多困境,例如缺乏制度保障,形式创新不够,内容供给不足等。
  (一)缺乏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原则和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短,学校主要以心理咨询层面的工作为主,二级学院则由工作繁杂的辅导员负责,难以兼顾多个个体心理状况,整体心育工作收效甚微,缺乏完善的心育体制机制。而高职院校对于“德心共育”工作模式探索较少,育德与育心平台协同合作少,难以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使得“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缺乏制度保障。
  (二)缺乏形式创新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多以思政课程、主题团日活动、班会课等形式呈现,对于学生而言枯燥乏味,难以入心;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多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少关心学生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心理咨询、举办主题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大都缺乏特色,陷入“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的怪圈,难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教育形式的匮乏使德育与心育难以有机融合,“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的建构举步维艰。
  (三)缺乏内容支撑
  高职院校的育德工作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系统的育心内容体系;心育内容则侧重消极的危机干预,难以取得学生信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面向全员的群体教育,难以关注到个体精神需求,也无法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其局限性使学生感到自身是被管制的客体,难以感受到心灵的慰藉。而心育内容则受消极心理教育目标影响,给学生留下负面的刻板印象,认为有心理疾病才会去进行咨询,缺乏正向的心理引导。二者在内容上的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三、高职院校“德心共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对策
  要创新高职院校“德心共育”工作模式,还需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丰富活动形式,健全内容体系,完善现存不足。

gzslib202207112219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