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149 | 阅读: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利用好通识课程教育、培养拥有广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也日益成为众多院校教改的重要命题之一。外国文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綜合性和融合性的人文通识课,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等与高阶思维能力相契合的特征。本文将结合该课程的主要特征,从自主学习、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角度,说明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入高阶思维能力训练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通识教育外国文学高阶思维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材项目“文学翻译”和三全育人示范专业项目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1-0010-03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类对通过简单记忆就能掌握的低阶知识的需求,而对高阶思维能力有了更多的要求。这种思维也是新世纪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备素质。2016 年我国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是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整合与提升,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等能力。所谓的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层面的心智活动,综合运用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能力一种思维能力。[1]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改革,在新科技时代切实提高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宗旨和目标。
  一、外国文学课程特征
  传统的观念中,文学作品主要是拿来阅读的,,纸质文本是其主要的形式。但“文学”的范畴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代英国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特别提出,文学的观念是一种“文化建构”(culturally constructed),[2]随着时代和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文学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它不仅仅是用来读的,也是用来聆听、观看和表演的,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征。
  1.跨学科性
  无论从内容、功用,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外国文学都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首先,在内容上,文学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文学关乎人学,其本身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和各种知识,如亲情、爱情、战争、科学以及宗教等等。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所蕴含的内容十分广阔;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许多诗人的体裁和创作意象都不拘一格,涵盖了天文、地理、医学、法律、炼金术和生物等各个领域。其次,在文学的功用上,无论是韩愈的“以文载道”,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还是贺拉斯的“寓教于乐”,都说明文学既有娱乐的、审美的功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被赋予弘扬道统和开启民智的使命。最后,在文学研究的方法上,20世纪后半叶,西方兴起的文化研究理论,如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和生态主义研究等等,都充分展示了文学与政治学、生物学和环境学等人文或非人文学科相互交融渗透的特征。可以说,外国文学研究始终离不开学科互涉,而且这种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拓展和深化,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观念与方法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当然,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不是文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机械叠加,也不是简单地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处理文学现象和问题的行为。应该首先承认文学学科自身特质的实然性,然后根据这一实然性吸纳其他知识领域和学科的方法。[3]外国文学跨学科特征,决定了这门课程不仅涉及表面的文字,还涉及历史、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在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的时候,就不能做简单的知识的叠加和灌输,而是要具有考古学家般的博学、耐心和想象力,对传递到我们手里的孤立的文本,做较全面的考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将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比较透彻地理解其来龙去脉,进而在材料的辨析、挑选和观点的论证中,逐渐形成其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跨文化性
  古今中外,世界上很多文明都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华夏文化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就曾受到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4]而西方文明史上的文化复兴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十字军东征后,欧洲文明在思想、科学等方面得到东方文明的诸多滋养。[5]到了近代社会,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更为频繁。尽管20世纪初是中国输入西方文明的重要阶段,但经历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最后发现物质的繁荣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幸福,这也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身的文明。一方面在“向后看”,追溯西方文明的历史脉络和传统根源,另一方面也在“向外看”,试图从具有异文化特征的东方文明里寻找新的出路。
  可以说,古往今来,中西文化中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的关系。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不可避免地具有跨文化性,尤其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如何正确运用这些域外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者文化,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 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上提出,为应对当前世界复杂局势,实现共赢共享,需要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局面,而这首先就需要有包容的态度。包容是一种境界,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一种较高认知层面上的心智能力。这种心智力一旦形成,有利于培养一种全球的视野和意识,它能够帮助学生接受、对不同的思想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充实自我,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的就是来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文学作品,它们中既有和我们相通的情感,也有与我们不同的思考,真正理解这些作家作品后文化理念与我们秉持的观念的异同,可以培养学生博大胸襟,拓展其认知视域,实现共同体思维。

gzslib202207112219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