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864 | 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立足的现实问题、理论依据、目标内容、创新点及改革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多元融合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21JGA362)。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139-03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当前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教师理论讲得太多,联系实践或学生实践太少。其弊端在于:学生缺乏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感知,就难以深刻理解抽象的、有深度的教育理论;课程的社会应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学生深入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学生仅仅依靠学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教学来培养教学技能,远不及长期培养训练有效。
  (二)学科教学内容的脱节
  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部各章节知识之间知识的脱节,二是本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之间的脱节,三是课程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步伐的脱节。课程内部知识的脱节,必然影响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融通理解和全面构建,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脱节,必然影响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促进,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视野、知识的内化、思维的创新,以及能力素养的提升,进而影响到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深
  当前大多数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与改善,且有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尽管多媒体、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泛雅等技术平台,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智慧轻型教学工具,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课程资源开放利用方面,仍有存在衔接不紧、融合不深、利用不充分,以致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与资源上的闲置等现象。这些也同样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及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及以上现实问题,本项目组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多元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的构想。
  二、改革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育学家杜威在其著作中亦提出:“理论如果与实践脱节,则理论便会扭曲,实践亦会贫乏。”当今国内著名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则先后四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关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融通教育的理论
  较早提出融通思想的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他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努力求得孤立的知识,和学习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大力推崇融通教育思想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生物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他基于41年的哈佛大学多学科任教经历和研究成果,在其著作《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建言和呼吁:“消除多学科之间的界限,使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思维,才会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获得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跨越各领域的边界限制,发展创新能力。”
  我国较早提出,且一直倡导融通教育是杨澜教授,她2016年发文《融通“教”“育”,深度开发学科育人价值》,提出融通教育的育人价值;2021年又发文《转化融通在合作研究中生成》,提出: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会学习,会深度学习,会多元吸收,会自找“食”吃,会生出越来越多的想法,乃至为创造而学习。
  (三)OMO( Online Merge Offline)教学模式理论
  OMO最初是一种商业模式,起于新零售领域。李开复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提出了“OMO”概念。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疫情催生和推动了线上线下的融合。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经历过“O2O”( Online TO Offline)到“OAO”(Online And Offline)的演进。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致力于线上线下的融合,区别在于“O2O”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OAO”是线上和线下教学连接,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OMO”追求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从简单相加,到混合教学,到深度融合,是一个演进过程,“OMO”教学模式将是教学改革的“新态势”(《祝智庭 胡姣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下线下融合教学新态势》)。
  三、教学改革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改革目标
  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多元深度融合教学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推动本校语文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步伐,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促进和提高本校师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全区、乃至全国范围的高师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深入开展新文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理论层面
  构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多元深度融合教学的理论体系,建立线上与线下,学科内部之间、学科与学科、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学与实践等方面多元深度融合机制与模式。
  2.实践层面
  充分利用超星泛雅平台,建设符合本地、本校校情和学情的,面向公众开放的,与线下教学接轨的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建构与线上教学无缝接轨、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多元深度融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线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能;建立起“教学、实践、竞赛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gzslib202206262309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