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关键。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笔者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初步探讨和实践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课程设计 思政育人目标
【基金项目】2019年广州工商学院质量工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组织行为学(项目编号:ZL20191102)。
【中图分类号】G641;C9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83-02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谈话,均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落实。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本质上,课程思政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能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国外的有益做法可以借鉴,但从根本上还必须扎根中国本土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课程思政正是要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结合的难点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政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但在高校管理类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还有亟需突破的难点。
(一)缺配套知识体系的中国本土案例
管理类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知识或逻辑为背景,缺乏中国本土相关元素或内容;虽然课堂上可以列举一些关联中国的案例,但也不足以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冲击和记忆,导致中国元素失语。也正是知识体系和内容逻辑的局限,增加了管理类专业教师将课程内容与中国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结合的难度。
(二)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大学课堂教学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较为单一,还是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课堂为主;对于课堂思政的开展,常见的做法:在课前或课后增加思政环节,或者在某一个知识点穿插案例的过程中增加思政内容,较为生硬;如未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学生无法对生搬硬套的思政内容有深刻理解和记忆,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同时也使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推行受到一定影响。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厘清思政与专业的关系
本院组织行为学课程有明确的应用型知识和能力目标;专业课程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外显的教育,课程思政提供观念和品质,是内隐的教育;光有外显教育,学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定力、坚持的毅力和情感,容易被短暂的现象左右决策和想法,因此要挖掘课程知识体系里的思政元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索思政在专业课堂的实施路径
(1)寻找知识、能力与思政育人的内在逻辑统一。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中,明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三部分,知识目标是基础和出发点,延伸出对应的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确保三者的逻辑统一,见表1。
(2)增加课程的本土/中国元素,通过不同的方式、手段将本土/中国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课堂设计进行了重新整理,包括“美团外卖骑手的一天”“华为的企业文化”等中国知名企业的资料,案例均穿插于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点或期中考核;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心理测试、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线上教学软件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堂当中。
四、课程思政初步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思政实践,总体而言,学生对中国本土案例印象深刻,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唤醒了家国情怀。课程思政的效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在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认识。大学生涉世未深,价值观念不稳定;随着课堂的专业知识和中国本土案例的贯穿和深入,学生的观念容易受到影响并随之发生转变,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不少同学提到,课程中有不少中国故事,体会到:不仅是国外的管理经验值得学习,国内的管理实践更值得探讨;过去常以“利润最大”为价值判断,完成激励理论的学习后,每当思考分析管理问题,总会想起人的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过去以为领导就是发布命令,完成领导理论的学习后,领会到领导行为、领导的影响力并不简单,还需要不断地修炼。学生类似的观念改变有不少,这是课程思政的直接效果。
(二)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
素质是指先天生理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称。课堂上总有难度不一的任務或作业需要学生独立或团队形式完成;完成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意见分歧、知识瓶颈、人际磨合等状况;教师以教练的角色辅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释疑惑、完成任务,同时帮助学生一次次地进行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挖掘自身的责任感、耐心、务实、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这是课程思政的隐性效果。
gzslib202205222002
- 上一篇:土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