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913 | 阅读:

  【摘要】本文以2019年引发广泛关注的高校网络舆情为例,从平台侧重情况、传播及交流方式、信息受众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并尝试论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舆情特征,围绕沟通交流机制、引导主体机制、危机应对机制等多个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DWL20YB54)。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48-02
  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大学生所在的高校成为了网络舆情易爆发的重要场所。基于互联网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和自媒体终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对于大学生发展和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案例的选取分析,归纳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的基本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究加强和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网络群体针对涉及到高校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产生的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观点和态度的汇聚。自媒体是指非正规媒体以数字化的技术支持,依托互联网向网络群体传递未经证实是否规范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2005年以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具有全民性、复杂性和快捷性,高校网络舆情应对难度随之增加,特别是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一)自媒体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汇聚地
  伴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信息传递媒介变得更加丰富。尽管由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组成的“两微一端”依然是网络舆情的主要信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抖音、快手、知乎、哔哩哔哩、百家号、网络直播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强势兴起,其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更新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自媒体平台在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知乎、哔哩哔哩等发挥着信息策源地的作用,微博、微信等则提供观点激荡、舆情发酵的空间,为舆情的爆发积蓄力量。丰富多样的自媒体平台易使高校舆情监测系统有所疏漏,使校园官方媒体的主导作用降低,进而使高校网络舆情生态更加复杂。据“优讯舆情”梳理发现,2019年受到网络舆论关注较高的23起高校网络舆情时间里,有20起产生于微博、微信、知乎和论坛等自媒体平台。
  (二)网络舆情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更强
  相较于传统媒体单向、不可选择的线性信息传递方式,新媒体则是双向传播,人人均可以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随着技术升级,自媒体不仅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同时可以实时互动,进一步加快信息的传播。因此,多发于自媒体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不仅承受着舆情信息传播迅速的压力,而且面临着强互动下的网民因认知、经历等原因产生的情绪激荡和发酵,进而造成舆情爆发,甚至出现次生舆情。当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均具有较强的即时传播性和交互性,网络舆论很容易在网友的互动和信息更新中快速发展、爆发。例如“电子科技大学一教师贬低四大发明被停课”事件发源于知乎,在网友的讨论和转发中被放在了微博上,致使舆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更加突显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概括分析:群体中的个人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1]在“领袖”和“群众”关系上,“领袖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而群体像是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2]当前自媒体平台上活跃的“大V”、博主扮演着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在自媒体平台互动中对普通网民,特别是社会阅历尚浅、价值判断尚未稳定的大学生产生情绪影响,导致他们易被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所操纵,无意识中推动舆情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在一些高校校区搬迁、校园外卖治理等校园管理问题上,大学生网民容易受到自媒体“意见领袖”的影响,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对学校的管理持一概否认的态度,在互联网上发表偏激、同质化的观点。
  (四)舆情主体更具有群体极化性
  自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不断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成为生活常态。高校学生在“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下,会出现视野观念局限、群体极化、社会孤立等问题,在面对高校网络舆情时,容易看待问题片面化、极端化,将个别问题上升为普遍问题、体制问题,同时容易在观点意见上“抱团”,拒绝其他声音,进而造成网络舆情的激化和爆发。例如,在“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事件”中,主流舆论聚焦于“教育公平”和留学生“超国民待遇”问题,但仍有部分极端言论涉及到人身攻击和对学校的污蔑,甚至充斥着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敌视。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注入新内涵
  网络舆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身就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2]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注入新的内涵:一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够提供导向功能。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具有启发、动员、监督的功能,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规上来。[3]在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中,如果置之不理或处置不当,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处理网络舆情,及时应对、化解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对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够增强凝聚功能。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使大学生在网络上容易具有相同的关注点,更容易产生较强的粘性,因此妥善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网络舆情,使其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三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利于构建牢固的精神家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涉及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进而筑牢精神家园。[4]

gzslib202205222002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