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400 | 阅读:

  【摘要】新工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工程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体现。传统的工程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培育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只有将新工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导向相结合,开启工程教育新模式、探究工程教育新途径,才能使我国工程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国家产业发展需求。本文详细阐释了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质量评价为抓手,梳理了新工科建设的三条重要途径:打破新工科建设的壁垒、变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把控新工科教育教学质量,为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思路,进一步展现了新工科在工程教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工科  以学生为中心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學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85-02
  新工科建设不同于以往的改革,它是一场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风暴。无论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还是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需求,都迫切需要新工科的出现。除此之外,新工科建设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新工科建设已经初见端倪,采用何种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已经是新工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打破新工科建设的壁垒
  学生是新工科建设的主体,培养卓越工程师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手段,以跨学科交叉培养为着力点,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搭建跨学科平台,推进主辅修相结合,打通本硕贯通培养,整合优质师资,编写适合新工科教学的教材,为新工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搭建跨学科新工科平台
  新工科平台的搭建是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工科平台分为两种形式:实体平台和非实体平台。实体平台的构建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科研机构、创办未来学院、搭建校外实践基地等;非实体平台包含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案,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激励制度,包括学生奖学金和教师奖教金,针对新工科教学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实体平台与非实体平台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新工科人才茁壮成长提供更优良的土壤。
  (二)主辅修相结合,本硕贯通培养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新工科以“多元”“复合”为导向,仅靠专业主修课程完成新工科专业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打造课程主辅修相结合的模式[1]。学生入校后,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与其相关或者互补的辅修课程的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整合知识构建,为新工科专业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新工科特色师资队伍
  新工科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人才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优秀的、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创建一个“学科融合、科教协同”的师资队伍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首先,打破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础组建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发展与融合作为团队建设的标尺,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家的师资队伍。其次,变革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形式,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融合,理论教学内容映射实验、实践教学目标,实验、实践教学成果反馈理论教学要求,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培养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新工科建设的坚实后盾。
  (四)建立新工科特色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志。新工科是新兴学科,只有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一流教学理念的前提下,组建一流教材编写团队,转化一流的教学资源,编写具有新工科特色的教材,才能适应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2]。一流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聚焦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跨学科实践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一流的编写团队的组建不仅仅要包含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还要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模式。一流的教学资源包括传统的教学资源、产学研资源、学术科研资源、数字化新形态资源等。在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深挖新工科特色,创编高质量的教材是新工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变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需要破旧立新,打破原有工科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为目标,通过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更新迭代、加强新工科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加强顶层设计,变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新工科的培养体系是多元交叉的培养体系,新工科的教学内容是多门学科相融合的新内容。新工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决定着新工科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是系统性的,即从新工科整体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有组织、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而不是仅仅依靠个别老师、个别基层教学组织单打独斗,要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将多学科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地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着手,将新工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同时,新工科建设也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3],根据产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及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教育教学方式更新迭代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综合教学改革实施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1)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摒弃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式授课,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尤其是针对新工科这些新兴专业,可以给学生更多学习和研讨的机会,更好地交流对新工科专业的理解。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