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833 | 阅读:

  【摘要】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凝练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既显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态度,,也显示其自身自由发展的文明程度,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励学生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精神  哲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41-02
  一、聆听经典哲学故事,点燃学生科学精神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发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锐意进取。笔者在哲学教学中引入丰富多彩且启迪智慧的经典哲学故事,使学生在聆听先贤圣哲的精彩记述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点燃科学精神。
  在唯物论教学中,笔者引入“庄周梦蝶”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无论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有思想。存在是现实的,思想在现实中产生,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接着引入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感知”的观点,以及中国明朝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从反面论证物质的客观性。最后引入“上帝被猿颠覆”的故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上帝创造出来管理自然界的。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生命起源于原始细胞,然后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最终进化出今天种类繁多的生命形态;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生存斗争,并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英国教育家赫胥黎受到《物种起源》的启发,经研究提出了“人猿同祖说”,与当时的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开了激烈辩论。面对尖刻讽刺,赫胥黎毫不示弱地说:“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没有动物性的身体,人的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人的意识产生于大脑,不能离开身体而存在。通过这一事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而经典哲学故事以其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让你在轻松愉悦中,去领悟严肃哲学的趣味,回味生活的甜美,体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培育人的科学精神。在辩证法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一系列经典哲学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点燃了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故事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着的,运动是绝对的,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后来,赫拉克里特的一个学生克拉底鲁把他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提出了一个极端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里特强调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却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故事二,赫拉克里特强调万物皆变,而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则强调万物皆异。莱布尼茨在当“宫廷顾问”时告诉皇帝,任何事物都有共性,而且“凡物莫不相异”。皇帝不信,派宫女去御花园寻树叶验证,结果大失所望。莱布尼茨找到了树叶的共同点,而宫女们却找不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等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充分揭示了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迎刃而解,通俗易懂。故事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道德经》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典型表述便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动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故事四,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曾师从苏格拉底,有过很多有名的论辩,其中最著名的是“谷堆辞”和“秃头辩”。每增加的一粒谷子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不管加多少都不会形成谷堆;掉的每根头发都不能形成秃顶,所以不管掉多少头发都不能成为秃头。“谷堆辞”“秃头辩”与“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形成鲜明对比,经过正反论证有力地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故事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悖论和我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记述,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两种观点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深化了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理解。通过以上故事的讲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一分为二地观察事物和分析社会现象,用居安思危的意识应对未来生活中的风云雨雪,以聚沙成塔的积淀去實现厚积薄发的质变。从而点燃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积极的行动促进自我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二、感受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拥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实践创新精神,它所表现出的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社会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智慧行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笔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感受当今中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时代先锋事迹,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面对个人成长困惑和社会矛盾冲突进行正确价值选择和采取智慧行动的能力。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