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278 | 阅读:

  【摘要】现如今,有很多组织和国家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这些有关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在中国形成一股研究热潮,引起学术界诸多讨论和学校实践层面诸多变革。本文主要以上海市F学校为个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和材料收集获取研究的主要材料,旨在分析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问题。通过对案例学校课程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靶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養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体现了课程改革对应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备的素养的关注;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解决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问题;多主体参与是现代校本课程发展的重要特征,,不同主体在合作中共同促进课程的深度实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深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31-02
  世界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为许多国家所实践。我国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伴随着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文简称“新课改”)全面启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而兴起。十几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以实践为主要路径,经历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努力探索,围绕校本课程的内涵、理念与价值、内容与模式以及管理与评价等各项问题,取得了许多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进展。可以说,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校本课程逐渐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然而,伴随课程理论的不断发展,学校课程的不断革新,课程改革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如教师课程意识有待提高、将校本课程视之为“教材”、缺乏课程目标意识;学校课程建设缺乏调查研究,忽视学生个体需要、缺少课程统整的思想等。
  在课程评价方面,由于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方案、内容、效果等系统评价。在跟随导师的学习中,本人接触到一些中小学,当欣喜于这些学校校本课程开展的异彩纷呈之余,也关注到学校在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接;学校课程缺少顶层设计或整体规划、校本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结构性较弱,存在“碎片化、拼盘化”的课程等。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建设中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文献梳理,厘清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概念,明晰二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学校个体层面的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丰富课程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靶心”
  “新课改”提出之前,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的思想填满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只为取得学业成绩的肯定,获取更多的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之后,众多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中小学开启实施,但经过十几年发展的学校课程,在实施目标、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上仍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程改革目标模糊,“后力不足”,难以深入开展。迈入21世纪,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人们更加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带来的社会急剧变化、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核心素养正是在这一情境下得到关注。国际组织的长期研究表明,围绕核心素养体系建立的课程,既能够为学生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可为学生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储备必需的技能。
  案例学校的整体的校本课程设置、实施与评价都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而展开。“核心素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目标、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实践方式、决定着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区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要求每位学科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内涵渗透在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以说,“学生核心素养”规定了校本课程所有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指导了针对课程内容的“经验组织和结果评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程评价的依据。
  同时,学校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不同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其行为和最终目标也都将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追求。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靶心”,通过课程实施来落实核心素养,通过评价来检验核心素养是否达成。可见,“学生核心素养”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灵魂,确定了居于上位的“核心素养”,才能完成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统整实施。
  二、多样化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区别于一般学科知识,从我国政策文件上看,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仅仅依靠常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培育。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统一、执行严格,能够调整的范围有限,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学校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动性,从校本课程的建设上组织实践。当“核心素养”确定之后,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才得以设计实施。实现核心素养的课程形态多元,但比较明确的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校本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情境的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的课程,更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正如案例学校,其课程实施的类型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活动予以培养,可以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无痕”教育,也能够从社区资源着手,结合社区的社会属性开设拓展类的课程。但从相通性来说,这些课程的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实施都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强调学生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与具体的课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形成共同的合力来支持核心素养的实现。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