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974 | 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高校也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本文从三方面介绍开展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探索“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以期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基金项目】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ZJG2019-13);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2019-60);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2019-5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68-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1],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都谈到培育时代新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时代新人”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与时俱进,还体现在爱国情和强国志等诸多思政教育方面的教育引导,而以往的以“思政课程”为主的单纯课堂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协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是教育的所有阶段和当前各个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程思政业已成为教师“立德树人”职责和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一、课程思政将“涩”味变“甜”味,更加美味
  长久以来,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多是以“思政课堂学习”为主,调查文献[2-3]显示,有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习惯于教条僵化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仅仅把它当成是通过一门课程考试、获取毕业学分的一项任务,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消极的接受,产生了疲倦或厌倦,这就远远偏离了该课程所设定的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明辨是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4-5]。在此,除了思政课程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以外,其他非思政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要努力思考如何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在课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破思政课和专业课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将技能培养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的社会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物理学教学中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可以结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讲授。在讲授力和运动的关系时通过讲述历史过程了解到最初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通过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整个变化过程,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再比如化学课堂中讲述溶度积规则时展现了质量互变规律,酸碱反应中各物种近似浓度的计算时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6];计算机教学中在讲述计算机分支预测,乱序执行问题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7]进行讲授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我们把马克思哲学思想搬到专业课堂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学生新奇的发现原来马克思主义原理无处不在,并且和自己的專业知识结合这么紧密,使得“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齐头并进,将“涩”味变“甜”味,则更加美味。
  二、课程思政将“洋”味变“土”味,更接地气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引导学生从最初思想观念里的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到辨证的认识到“月有阴晴圆缺”,最后深切地感知“月是故乡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中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和提升的过程,也是将爱国主义润物无声地扎根学生内心的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诚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科学技术、军事、医学等领域上还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提出,我国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很多领域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作为中国人民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辩证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比如陕西师范大学张引红[8]等人在课程中讲到电机的自动控制和家用电器的应用时结合我国的特高压传输技术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授课;物理学在讲解角动量守恒时用的花样滑冰运动的例子时,可以展示我国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申雪和赵宏博的视频;例如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等等,哪怕是英语等外语教学课程中,也应该有意识的增加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和伟[9]等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以十一国庆阅兵感受为主题开展一些英语演讲比赛,用英语讲述中国的科技进步等等,让学生感受中国故事和科技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中,还可以把我国古代璀璨的历史发明和成就介绍给学生,比如《乐记》中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实际和现在所倡导的“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相符合,艺术虽然无国界,但是艺术家是有祖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要素之一。其他专业也是一样,宋秋红等人[10]在材料力学授课中引入《考工记·弓人》中“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来说明关于力和变形成正比关系,这比胡克定律还要早1500年;比如物理学中讲述早在公元前400多年中国的《墨经》就记载了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这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光学知识的书籍等等。这些在让同学们惊叹中国古人智慧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事实上,在各个专业领域都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例如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一心报国,隐姓埋名近三十年,为祖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在危险面前身先士卒,挺身而出,不为名利,甘于奉献。还有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周培源、华罗庚、黄大年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更有疫情期间身先士卒的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学者怀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投身于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中。通过讲述他们的爱国故事,奉献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理想信念精神融入其中,将“洋”味变“土”味,更接地气。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