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781 | 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凸显立德树人目标,是课程性质的应有之义、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学校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准备不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缺的实际问题,应做到凸显价值引领,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注重思维启迪,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聚焦品性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54-02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学校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明确要求,是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凸显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课程性质的应有之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当前初中课程之一,出现时间并不长。伴随新课改的纵深发展,直到2016年起,才有了将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教材统一合并为道德与法治的破旧立新。从几本教材的命名上,可轻易看出课程的职责。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1],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渠道。较之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几方面特性:一是专门性。初中阶段只有这一课程具有专门思政教育功能,其他课程只部分带有这种属性。二是综合性。这一课程的教学,既有思想的深邃,也有理论的高度,更有人文的韵味,促使课程彰显出了别样的人文情怀。三是实践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和深入的基础。虽然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但伴随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这一课程的实践理性进一步凸显。从课程目标到内容设置再到具体实施,都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追求。
  2.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这一论述凸显了党中央对青年的关心重视。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就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成为教育本质功能的题中之意。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标示着国家层面的决策开始内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经过几年探索,,立德树人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共识,并转化为工作理念。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身心发展很不平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建构,需要有效的介入与引导。而且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许多学生在遭遇类似情况时选择隐忍,由此出现了自闭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这与学校教育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够直接相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有助于解决好现实中的相关问题。
  3.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就开始孕育,但其真正成为一种教育视域却是新世纪以来。长期以来,素质教育都被看作应试教育的反叛。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不再只是知识海洋,而是承载了更多的道德与人文诉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的全面提升,而不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素养的提高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让他们成为既追求真理,又充满人文情怀的独立个体。因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下热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师职业基本职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提升素养,是素质教育不竭追求。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教育的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德树人”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1.学校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可谓恰逢其时。正确的课堂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养成性格。但就目前来说,学校层面上对课程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一方面,课程所占上课时间相对短。初中课程较小学有了较大增加,语文、数学、英语作为核心课程占用了很多学习时间。这样一来分配给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科目的时间捉襟见肘,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成绩评比、中考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存在,学校不可能在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上不体现成绩评价,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满足于教学时长的兑现。如福州市2020年中考总分为700分,较之2019年的670分增加了30分,增加的分数包括地理和生物各10分,还有体育10分,而道德与法治仍然是20分。换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仅是体育的一半。
  2.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准备不够
  学校层面的认识不足有上层政策导向的问题,但由此引发的教师对待课程的问题却更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实际上,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指南》《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规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态度卻参差不齐。有的认为,纯粹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只需糊弄。有的认为课程无法量化,由此带来了教学思路混乱、过程粗糙。也有老师“各自为战”[3],缺乏总体思考、集体研究。这给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讲授为主,而且是满堂灌,偶有例行公事的提问,但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另一方面畏难情绪作怪,自我提升的努力不够。调查发现,79.4%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价值教育有一定的困难[4],因此,他们不善于也不乐于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在教学中。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