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282 | 阅读:

  【摘要】残障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某个方面受到损伤,他们较普通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当表现。本案例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社交心理障碍的个案干预研究。本文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呼吸放松法、脱敏法、改善家庭成员不当的交流模式等心理层面的干预策略,也采用营造同伴互动的班级氛围,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等教育层面的干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共同作用,该生的社交障碍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交障碍  个案研究  脑瘫  报告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04-02
  一、引言
  积极关注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并给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有效矫正策略,帮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每一个班主任老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所在。本人曾在2015—2018年間,担任学校职高部文员专业班的班主任工作,班级共有学生10名,全部都是由脑性瘫痪引发的残障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生活自理、人际沟通、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均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其中,班级内有一名脑瘫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为此,我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层面,给这位学生及时的引导和行为干预,帮助学生从社交障碍中走出来。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基本资料
  杨××(本文简称“杨生”),男,16岁,小时患脑性瘫痪(共济失调型脑瘫),身材瘦小。他能在室内独立行走,但平衡性较差,容易摔跤。他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他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他曾在我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升入职业高中部就读办公室文员专业。他的父亲在电子公司任职,母亲在建设银行工作,家有一个小弟,就读幼儿园。
  (二)背景资料
  杨生在我校接受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因为他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他被安排在每个年级的二班(二班学生主要接受培智课程教学,而一班学生接收普校课程教学),他的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相对偏低。杨生的父母对他要求极其严格,不许用手机,不许申请QQ、微信等交际账号。他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开始程序化的生活内容:吃晚饭、做作业、洗澡、睡觉。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父母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小儿子身上。杨生从902班毕业后是唯一进入职高文员专业的学生,他对新的同学、老师、班级环境、学习要求等都很陌生,使得他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杨生的性格相对文静、内向,带有一点点小固执,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他喜欢整洁、有序的环境,经常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和摆放得很整洁。他平时也喜欢练字和听歌。
  (三)主要问题及诊断
  杨生离开自己熟悉已久的班级和同学,进入职业高中班学习,他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而是在开学后的约两个月时间内,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而且在逐步加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不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即使是班主任老师,他都是被动交谈,他主要采用视而不见或目光回避、转身回避的方式。2.在被动交谈时,他没有目光接触,表现出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退缩、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甚至有厌烦情绪,想急于结束交谈。3.课间常常一个人独处,孤僻、缄默,对于老师的提醒和引导表现出紧张和不耐烦,已经成为同学眼中的“孤僻王”。
  以上的问题表现与“社交心理障碍”的临床症状相吻合,所以初步判断杨生具有社交心理障碍,其性质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四)问题分析
  1.陌生的社交环境:刚刚组成的职业高中文员班, 4名学生来自普校,5名学生来自我校901班,唯独杨生是来自我校902班,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一个较为熟悉的同学,增加了他的社交焦虑感。
  2.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由于他来自二班系列,与其他9位同学相比,没有接受过人教版教材内容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目前职高的各科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让他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
  3.内向的个性特点:杨生的性格特征较为文静和平和,这种性格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他能适应得很好,但是一旦环境有大的改变,就会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紧张、退缩、回避等行为。
  4.沉闷的家庭生活方式:经过家访和多次电话、微信与其家长沟通,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方式相对封闭,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不许看电视,不许上网,不许有QQ号,不许有手机。每天放学回家就是单调而程序化的生活:吃饭、做作业、洗澡、睡觉。家长切断了孩子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此外,家庭成员缺乏交流,这样的家庭环境成为了杨生社交障碍的一张温床。
  (五)干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干预活动做好铺垫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对问题学生实施干预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主动找杨生交谈,把单调的说教变为“主动出击”找他交流。在交谈过程中,首先给予杨生极大的尊重和共情。表达尊重最好的方式就是“情在前,事在后”,即先理解杨生的情绪表现和内心感受,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及他的不合群,他的孤僻……共情能使得学生感到自己是被理解、接纳的,有助于促成他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尊重和共情可以直接起到缓解杨生紧张情绪,起到明显的助人效果。
  除了尊重和共情,我还给予了他积极关注。就是对他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给予关注,希望使他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力量。例如杨生的字写得很端正很漂亮,对此我多次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杨生爱整洁和干净,总是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得井然有序,我提拔他为班级“整洁标兵”。
  通过给予杨生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我明显感觉到在我主动找他时,他的情绪和行为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即他很配合我的交谈,还主动和我谈及他在家里的活动以及他感觉学习跟不上,内心很着急等信息。对此,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基本已经建立,可以开展接下来的一系列帮助他克服社交障碍的干预活动了。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