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352 | 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上,对于一篇篇饱含智慧与哲思于一体的古诗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蕴含的情愫、深刻领悟文本情感,以情激情,对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塑造美好心灵,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本文以古诗文教学为例,探究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情感体验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26-02
  一、与文字相遇,发掘文本蕴含情愫
  语文教师要有文字敏感,才能称得上优秀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首先是文字工作者,语文教师捧读文章,应首先关注文字,你若关注所谓精神,也需从文字出发,以文字体现,由文字贯穿,所谓“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潜入文字,与文字相遇,发掘文本蕴含的情愫,是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
  (一)与文字相遇,感悟文字之美
  与文字相遇,,就是要潜入文本,通过对文本中重点“词语”的朗读、品味、推敲,使学生心中有“像”,感悟文字之美。如何做到与文字相遇,感悟文字之美呢?其一,抓住表达情感、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如干国祥老师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抓住“空山”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揣摩:诗人开头就说“空山”,可是我们发现,这诗画中充满了景物,甚至是人的活动,为何却称为“空山”,这没道理啊?在教师不断启发、点拨、意象的不断呈现后,学生恍然大悟:“空”乃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心里洁净,清凉幽静,生机勃勃、灵动等,同时为深刻领会诗人的心境铺垫。[1]其二,抓住“牵一发以动全身”的诗(词)眼。执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与诗人对话,设置“找词眼”的办法,让学生潜入文本,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确定关键词“笑”为词眼,继而引导学生围绕“笑”添加语素,形成系列问题串起对全词的探究。“在哪里笑?”“何时笑?”“笑谁?”“什么样的笑?”,一个个指向全词主旨、解读词人情感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中不断得以挖掘。其三,抓住形象、富有理趣的词语揣摩。《泊船瓜洲》是千古佳作,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是千古绝句,众所周知,“绿”是王安石经过精心筛选的,作者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终锁定“绿”字。此时,引导学生揣摩“绿”字的妙处:一妙在“形象”,原本看不见的春风有了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满目新绿。二妙在“意味”。“绿”是生机,是活力,是希望,是憧憬。“又绿”寓意着变法的背景,浮沉的仕途,作者心中怎能不对此发出深深的感慨呢?三妙在“理趣”。春风带来“绿”,春风一词在古典美学中颇多理趣。“春风”既是写实,又是象征。春风驱散寒流,那是政治上的寒流;春风带来温暖,那是变法图强的温暖。抓住一个“绿”字,古诗文精妙的文字之美便展现在师生的眼前。[2]
  (二)衔接贯通,发掘文本情愫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初步感悟之后,教师对一些关键字词,不简单告知学生其意义,否则会堵塞学生的思维通道,扼制学生知识再生成的可能性,更不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做到:左右逢源,洞穿堵塞。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找出表明全文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知人论世,容易得出诗人与琵琶女命运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从红遍长安到无人问津”“从年轻貌美到年老色衰”,而白居易从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到被贬浔阳、取酒独倾的悲惨境遇,学生自然而然由文字的初步感知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此时的心境——被贬谪之后的悲戚、落寞与怀才不遇,加深了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诗歌蕴含的文本情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挖掘。
  二、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于漪老师认为,“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3]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情感”呢?
  (一)对语文与学生满腔的爱是教学情感的原发点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爱学生,就要给学生爱心、耐心、信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教师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爱还表现在自身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与意,挖掘古诗文中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把作品蕴含的情愫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步入文章所蕴含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之收到熏陶感染。[4]
  (二)以情激情,增強主体情感参与意识
  情感具有感染力量与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以情去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和谐统一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语文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要唤醒学生的情感,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情感的参与意识,使之与教师的情感进行交融。教学《琵琶行》时,当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琵琶女同病相怜、同情怜悯这一情感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还比较肤浅的,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教师可用饱含深情的范读与解说,声情并茂地朗诵琵琶曲所反映的人生不同阶段,以情激情,学生完全沉醉其中,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诵读、体会琵琶女的以声传情、以情传情,再现琵琶女人生辉煌期逐步跌落到人生低谷的全过程,感受诗人被贬的处境,学生思维被激活了,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增强了学生主体情感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链接生活,唤醒情感体验,塑造美好心灵
  (一)思接千载,与作者对话
  学生有了较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参与意识,便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画面,思接千载,与作者对话,让情感得以倾诉。如代昆鹏老师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有了足够的情感酝酿后,启发学生理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一情节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一个无父无母的九岁孱弱孩童,一个无子无女的六十一岁的年迈祖母,孤苦无助,相依为命。孙儿每走一步路,老祖母便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孙儿每一声呼唤,老祖母都如闻天籁,如饮甘泉;孙儿每遇病痛,老祖母便更加憔悴;孙儿每一次出门,老祖母便倚门苦盼,望穿泪眼,她的容颜为孙儿苍老,她的步履为孙儿蹒跚。[5]“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密表奏中不但晓之以理,还动之以情,通过想象画面,与作者对话,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为李密的孝心所感动、折服,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推想当时作为开国帝王、九五之尊的晋武帝即便眼前是百废待兴的晋朝江山,却主张孝治天下,定会被其孝心所感,不答应其合理请求是很难的。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