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2021-05-11 | 所属栏目:我刊投稿论文 | 阅读次数: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出发,聚焦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本文以大学数学为例,从教学设计、具体实施及效果检验几个方面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我校的具体操作情况,从主观问卷调查和成绩数据表明改革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本科教学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ZD2016080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1-0188-04
  一、引言
  在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强调,高等教育要把握三大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国标》的基本原则具体到课堂上就是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理念,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当前发展状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明确要以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学只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即关注学习效果,不仅是为了保障目标实现,还要为学习与教学提供及时反馈,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1]。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是因为它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长久以来,学术界对大脑、青春期发展、认知行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研究表明在18岁到22岁这个阶段,人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个阶段刚好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因此大学阶段,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如何通过各科目的學习,培养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上来。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些数学素养包括,从数学角度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思辨的能力,有条理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能力等。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逐步在头脑中构建这些数学的专业认知模型,促进学生发展,这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但如果只是简单的信息呈现或者知识灌输并不能确保学生学会或领悟到课程中蕴含的深刻的数学内涵。学习需要输入和输出的双向互动,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体会到从学习到学会的乐趣,他们才更愿意主动学习,因此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合适的问题、营造适当的环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展示真实的相关案例,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关注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评价,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科学性所在。
  本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理念,分别介绍了大学课堂教学设计、具体实施、效果检验及反思。
  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理念,针对大学课堂教学,我们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评价量表等方面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我们对大学数学教学目标重新梳理,确定的低阶目标是记忆和理解,这个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大学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高阶目标是应用和分析,即遇到具体问题,能从数学角度看待,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能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或工具去解决。
  传统的教学主要围绕以记忆、理解定理和公式、会按套路做题为主,只关注于低阶学习,忽视高阶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理性思维的提升。因此,教学设计应转变到能力培养层面上来,要完成由低阶目标向高阶目标的转变。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采用反向课程矩阵设计,即先确定目标或需要达成的结果,根据具体目标和想要的结果设计评价方法,之后设计学法;再根据学法来设计教法。接下来设计教师该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学会,即教法,从案例出发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原有经验挂钩,激活他们原有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设计相关活动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挑战,支持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克服困难,在问题解决中培养能力。大脑奖励“学会”而非“学习”,“学会”让大脑产生兴奋荷尔蒙,激发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学要关注“学会”。学习任务难度要适度,要能把学生从舒适区带到发展区,但别送到恐怖区[2]。设定从易到难多层次的问题,增加问题的挑战性,在确保学生能学会的前提下挑战更高目标,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建构过程,学生学习的时候是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建构和理解新的知识。学习者只有经过整理,,把头脑中新建立的模型和已有认知模型联系起来,才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因此,激活旧知,引出新知,让知识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学习的社会性。人都是在社会中通过模仿和交流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小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设计、科学管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同辈学习效应。
  (四)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是知识输入过程,而学会是知识内化并输出的过程。如果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做到会用,会说出来,会教同伴,那他就学会了。用考核来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至关重要。在考核时,一方面,我们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的方法是随堂小测、抢答或随机选人答题,另一方面,我们将小组活动计入考核,小组成员可以共同协作完成若干实际问题,按每个成员贡献程度考核,或每组选出一名成员给大家讲解,学生互评,以此作为考核依据。这方面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程度、对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的构建,并将这些关联明确的表达等。如何科学、合理、公平地评价学生表现是考核方式变革的重点。因此,要针对考核内容,做有关评价量表的设计,如书面作业评价量表、小组活动评价量表。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