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师也意识到这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屡试不爽。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更愿意去探究新知,对于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可行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探究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1-0153-03
数学探究能力具体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求索、质疑、检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要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体现在多个环节如自主搜集资料、动手操作、提炼主要信息、挖掘数量关系以及小组思想交流等过程。教师有必要转变现行的教学观念,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将焦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真正地释放内心的创新激情,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
一、当前小学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据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长期观察以及听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认为在课堂上有实施探究法的必要性,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却认为这样比较浪费时间,需要耗费比平时更多的精力去备课,但有时却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因此,他们认为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教学质量并没有产生很多的积极影响。
第二,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事实上,探究式教学这一概念对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不是新的概念,但是不少教师由于在教学实践中很少运用这些方法,因此会对其产生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虽然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平时加强对探究式教学能力的训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究,形成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探究教学模式。
第三,学生喜欢动手,问题解决能力差。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不少小学生平时喜欢做手工,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整堂课下来,经常出现无效探究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看着都处于忙碌的状态。但是他们的思维却还是处于停滞或者是休息的状态。孩子们不懂得正确的观察方法,都将动手操作变成了玩,这样,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就无法达成,学生自己也不会有所收获。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理解探究式教学内涵
如前所述,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因此,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其中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剔除,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
首先,樹立“有效探究”的教学观。为了避免让探究式教学“形式化”“绝对化”,小学数学教师重新去理解其概念。如之前,有很多教师认为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交流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就是探究式教学。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教师仅仅从形式上来判断是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对于其中探究的内容以及探究的效果,关心度尚且不够。这样无法体现出探究式教学的灵魂。所以,理解其内涵非常重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将教师所教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适时组织探究活动,做到因人而教。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花费一定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筛选好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把握好引导学生探究的时间,进行适时探究性学习。比如,教学“植树问题”时,笔者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间隔”,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手指的个数与手指缝的关系,并让学生由此列举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间隔现象,从而引出植树问题。接着,笔者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展开合作探究进行模拟植树,最终形成本组的植树方案。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用橡皮泥当作一段距离,并在上面插上牙签,当作小树。要求每个小组想一想如何用最简要的话概括出间隔数和小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在展示汇报阶段,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进行讲演。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得出的规律。即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树;只种一端:间隔数=棵树;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树。
(二)精心设计问题,层层深化数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帮助学生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对数学课程的认知。而活跃的思维的产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问题,启发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体现出层次性,且前后问题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这样的问题才更具有价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提问。
比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在新课导入的环节,笔者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微信抢红包的游戏(红包数额均为小数,分别是1.23和2.6),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思考“两个微信红包一共多少钱?”学生将两个红包内的金额做加法,他们想出了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先将相同数位对齐再计算。第二种是把小数的末位对齐再进行计算,结果为14.9或1.49。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在问题的引领下建立了自己熟悉的知识体系,数学思维得到有效训练,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灵活度。学生计算出了两种结果,这出乎笔者的意料。但笔者没有立即表明谁对谁错,而是借此机会向学生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首先笔者让学生回答:上述两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你是如何判断的?经过讨论,有学生站起来说:1.23+2.6的和应该介于3和4之间,结果14.9大于4,1.49小于3。因此,第二种算法是错误的。
- 上一篇: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 下一篇: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