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820 | 阅读:

  【摘要】“少若成天性,习惯自然成。”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未来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本文试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并研究运用有效的矫正策略以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矫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09-02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反射行为,不为意志所轻易转移,这就是习惯成自然。“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校园内,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促使小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人格。
  作为班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仍未完全养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需要加以矫正引导。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及带班教学工作中观察发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还不具备自控能力。同时,模仿能力强且好奇心重,如不加以正确引导,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亲子间、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也难相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上不主动,课后不自觉
  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科,储备知识,打好科学文化基础,为将来升学做准备,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但在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多有课上不主动,,课后不自觉的不良习惯[1]。在学校课堂中,虽然大多数学生能保持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态度,但却存在回答问题不积极、发言表达不主动的情况,在课上不愿意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老师得不到正向反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生活不自理,事事要依赖
  生活自理能力在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在多年带班教学工作中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作息不规律,不懂得照顾自己,不参与家务,甚至事事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其次,不少小学生都不会收拾书包,每每来到学校才发现忘带课本、带错课本或作业本不见的情况时有发生,丢三落四,没有计划性,不做准备。而在班级劳动值日安排时,有部分学生不懂劳动,有部分学生逃避劳动,懒惰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主要缺点。而其中更为突出的是,小学生甚至是高年级小学生,仍不懂得照顾自己,事事需要依赖父母,即使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能完成,缺乏生活技能,依赖性太重。
  (三)人际交往差,品德待提高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同伴交往是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但是他们在实际交往中又会因性格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学习成绩高低等的影响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
  (一)学生因素
  学生在犯错中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不知道所做事情是错的,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在6-12岁之间,社会经验与生活阅历较少,仍在形成系统价值观阶段,受限于心理发展水平,认知事物以表面为主,易出现难分生活对错的情况,且家长出于溺爱,也会以委婉方式纠错,或是掩饰错误,导致其养成不良习惯[2];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缺乏自制力。部分学生尽管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但缺少将良好行为转变为自身行为的自制力,明知道某些行为不正确,却为了能够和同学有共性行为,也会去做,认为法不责众。
  (二)学校因素
  学校大多数老师对于行为习惯重要性有所认知,但却对如何培养学生习惯认知不足,其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有一定影响。如若教师仅拥有培养学生的热情,却缺少细化教育方法,则会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并且,教师将养成行为习惯通常认为是德育主任与班主任的工作,在其他学科教师则对此有所忽视,导致教育割裂,影响教育连续性。而在行为习惯教育中,也通常是以广播、讲座等形式说教,专家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少交流互动,难以获得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效果。
  (三)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学校,其品行也是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父母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老师。家庭环境优劣,亲子互动交流等均对此有所影响。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通常为工薪阶层,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每天与学生交流较少,在行为习惯方面也缺少精力和时间对此加以思考,更何况是付诸实践了。所以,父母对于学生生活与学习习惯培养较为随意,导致教育不太理想。并且,在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更加注重学生成绩,行为习惯对其则是摸不着的东西,只要不违反伦理道德,不违法犯罪即可,没有更多要求,导致良好习惯成为优秀成绩的配角。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现代文学家傅雷曾说:“无论如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良好的意识和高尚的性情养成,离不开好习惯的养成,而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加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强化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目标
  理想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缺乏理想目标,人生将找不到方向。在班级工作中,应多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班级活动,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道德情操,丰富兴趣爱好,找到为之奋斗的前进目标,以理想信念促使学生加强学习的主动能动性。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态,要善于發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激励他们求知向上的自信和勇气,使之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3]。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把主动学习、按计划完成作业、照顾自己作为目标,从每日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向目标靠近;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则把诚实守信、独立学习、体恤他人作为目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