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堂语文课,时间有限,应激点更有限,教学面面俱到,不无遗落,那不是教学的周到,而是教学的败笔,高效课堂在于有亮点、有深度、有廣度。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应在有意义的取舍中向前挺进,如,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自主多元;少一点画地为牢,多一点推敲思辨;少一些死守文本,多一些探究延伸。这样的取舍中,如何掌握分寸感,如何不知不觉丰富学生的言语生命、阅读生命和精神生命,值得师生迈出建设性的步伐,而一旦迈出,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取舍 整体把握 自主多元 探究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68-02
高中语文学习之路并非崎岖辗转,也非高不可攀,只要行之有效就可以做到轻松高效。而这,,取决于教师的取舍。一堂语文课,时间有限,应激点更有限,教学面面俱到,不无遗落,那不是教学的周到,而是教学的败笔,高效课堂在于有亮点、有深度、有广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自主多元;少一点画地为牢,多一点推敲思辨;少一些死守文本,多一些探究延伸,要删繁就简,学会取舍,要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地方给予更多的着力点,应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上向前挺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正是一篇学会有效取舍方面的典范之作。面对这样一篇激情澎湃而又大气磅礴的演讲词,面对这样一篇古文与现代文相互交织的演讲词,如何与学情契合,如何取舍、筛选、甄别,如何与时代印证,如何与先哲“通电”,如何与精神对话,考量着教师的智慧和耐心,考量着教师的传道和授业,但它同时也考量着学生的耐心与反应。
一、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
时下的一些语文公开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入重点大学、为了学生高考取得高分,为了应试教育,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事无巨细,恨不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讲授和灌输,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喂”给学生,唯恐遗漏什么知识点。于是,课堂上,涵盖“背景介绍、词语解释、思想感情、主题揭示、写作手法”等“全景式”“立体式”的教学成为常态。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干”——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半生不熟”,“夹生饭”现象比比皆是。窃以为,这样的教学的败笔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重建一种更为理性的课堂观,教学观: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我们必须在正确的取舍中,让语文学习变得灵动,变得轻松且高效;让语文课堂变得高效,变得有温度,有深度。
听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一节公开课,一教师提了十几个问题,从时代背景的解读”到“演讲稿的写作特点”,从“哪几个词你不懂”到“全文共有多少段”,从蔡元培提了几个见解到结构上、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从课文的主题提炼到此类文章在高考中的命题方向和考试对策等等,可谓“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关于本文的所有问题和考试题型。整节课在一些琐碎问题的“你问我答”中向前挺进,学生几乎很少有时间进行整体感悟和自主研读。
悉心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们会发现,抓住蔡元培对学生提出的三点期望进行深入解读就完全足够了,就可以达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其他的琐碎提问,能不要的就勇敢地按下“删除键”吧。的确,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语文牵扯到的知识多如牛毛,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住重点提纲一振才是正道,抓住精彩统领全文才是教学中的应有之义,抓住中心进行整体把握,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之效果。对此,教师一定要做一个高效而及时的裁剪师,必要的时候善于猛喝:“停!”适当的时候善于引领:“回到我们最重要的地方!”特别的时候善于转航:“你最想了解什么?”……无疑,教师这个“裁剪师”应该以学生真实的学情为出发点,应该真正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落脚点而“裁裁剪剪”,使课堂变得清清爽爽但又高效厚实。
二、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自主多元
语文学习由于其工具性、多维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之特点,最忌整齐划一。的确,课前收集课文相关资料也罢,课中文本多元理解也罢,课后主题延伸拓展也罢。如果总是在“标准、统一和整齐”中进行,何谈学生创新之芽的培育?何谈“创造之光”的照亮?何谈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注重“我口说我心”,注重“我手写我心”,注重创造性意义上的收集、汇报、对话、反馈、开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才是语文学习中更加重要的境界。好的语文课堂必定是百花齐放的,必定是“一枝摇百枝动”,必定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仍然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教学为例,课前,不妨让学生自主借助“互联网+”搜集有关“北京大学和蔡元培”的资料,并在搜集、印证和开悟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课中先与同学交流,尽可能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一些同学说,“蔡元培上学时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获得‘文极古藻’的美誉,其苦学精神为人世楷模,更把新思想植根于大学,实属难能可贵”;另一些同学说,“蔡元培17岁时乡试曾经名落孙山,但并未消极松劲,而是更加潜心专研,奋发有为,这种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今天也特别值得提倡的”。另一些同学说:“100年前的北大竟然曾经有过腐败的黑暗时期,幸亏有了蔡元培,幸亏有了他的醍醐灌顶的演讲,有了他大力改革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另一些同学说:“蔡元培向北大学子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三点期望,彰显了蔡元培先生为国为民,献身社会、献身教育的高尚品质和伟大形象”。……
在这样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收集与交流中,自主自悟的涓涓细流充盈其间,既有对知识的自主掌握,又有对思想和情感的自主评价,孩子们的自主能力水涨船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恰恰是对“整齐划一”的有力回应,是对教师霸权的有力回应。这样的课堂教学恰恰是从源头上堵住了锱铢必较、繁琐无味的分析之路。仅仅是课堂中心地位的改变,课堂的走向不一样了,教学的风向标不一样了:一切以学生能力提高为出发点,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