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919 | 阅读:

  【摘要】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抬头率”不高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是摆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如下三个路径:一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高大上”与“接地气”的辩证关系;二创新备课的内容、形式与客体;三重视课后反思的内在逻辑,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抬头率”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9A0453);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8jyxm0555);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9jyc094,2019jyz014);滁州学院科研启动项目(2018qd1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9-0024-02
  “抬头率”不高是制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一大挑战。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这门课能真正有所收获,从而在其内心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无疑,以下三个路径就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益思考。
  一、厘清“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高大上”与“接地气”的辩证关系
  “原理”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即这门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是新时代提升其“抬头率”的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模糊不清,必然会对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其它诸多问题模糊不清,从而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应当看到,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教给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是“原理”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应当承认,这一目标是就理论而言的。大学生通过这门课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在实践中,制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相当一些大学生对何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其内涵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继而对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其外延也就存有疑惑。由此,這就凸显出“原理”课教师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称,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维度进行归纳和讲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原理等。
  (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应当看到,制约新时代“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另一大问题就是这门课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做得还不够。一些教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原理”课的现实价值,甚至认为这门课对他们来说没有很大作用,或者认为这门课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说“高大上”,但却不能说“接地气”。但事实上,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质的误读。尤其是后者,个中理由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首先,说它“高大上”主要是指它是研究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共性,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一门学问。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给我们提供观察分析当今世界的宏大视野。
  其次,应当注意的是,说它“高大上”并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接地气”,即与现实没有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发展的规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接地气”。邓晓芒在《哲学起步》一书中针对有些大学生觉得哲学“非常难懂”时指出,“哲学的确很高深,但它也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只是在现实中一般人没有考虑到哲学家那样的程度”[1]。所以,在笔者看来,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如同邓晓芒所讲的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无疑是“接地气”的。
  然而,在现实的“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会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接地气”,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教师在进行讲授时没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社会现实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让大学生感觉到这门课不能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对此,马克思早在1843年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告诫我们,“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2]。马克思所言即是强调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它应当去指导实践。所以,摆在“原理”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勾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而提升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且,事实上,这也正是“原理”课的最终旨归。
  二、创新备课的内容、形式与客体
  认真备课是传统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在战争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把课堂教学也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毫无疑问每一门课老师都应当做好准备,认真备课。新形势下,高校“原理”课教师也不例外,但在备课的内容、形式和客体等方面却可以有所创新。
  (一)内容创新
  内容是实现高校“原理”课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坚持“内容为王”,不能为了形式而忽略掉内容,否则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如何坚持“内容为王”,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原理”课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首先,针对前者,我们应当认真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它,达到“真学”和“真懂”,从而能够做到把经典的理论向学生讲透、讲明白。其次,在实践教学部分,,要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设置主题,避免流于形式,进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信”和“真用”。事实上,“备内容”强调的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感染学生。”[3]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