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发,鼓励,勉励”是鼓励教育的重要原则,激发潜能,鼓励奋斗,互相勉励,是成功教育的关键。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复杂问题,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发展,作为班主任要善用鼓励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学会自我管理和自律。本文主要阐述鼓励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方式论述鼓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提出实践后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鼓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9-0016-02
引言
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就如同一棵小树苗,稚嫩脆弱,缺少鼓励的灌溉,其枝干就不再笔直粗壮,难以抵抗风雨。在班级管理中渗透鼓励教育能树立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美好品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为更好地优化班级管理,将鼓励教育落到实处,笔者从有经验者中获取有效方法,结合班级管理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不断尝试,以发现—探究—实践—反思的方式进行探索。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鼓励教育的重要性
鼓励教育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每一次鼓励可以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罗杰·罗尔斯因校长的一句鼓励成为了纽约州的州长;邓亚萍热爱乒乓球却因个子矮小被很多省队拒绝,他的父亲给予她信任支持和鼓励,经常对她说:“你很优秀。”最后邓亚萍成为乒乓球国手;电影《叫我第一名》中的小男孩因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一些老师和学生看着他奇怪的行为并不能理解,反而责怪他扰乱了课堂秩序,但校长的理解与鼓励给了他自信,最后成为了一名教师。这些案例都体现鼓励教育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中更需要鼓励教育。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鼓励教育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积极措施,包括激发兴趣,挖掘才能,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实现愿望,用心关爱,肯定表现等,经过一系列正面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大脑进行积极意义的刺激,学生的情绪会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此时学生会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掌握学科知识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上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满足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需要的是精神需求,即需要关爱,尊重,肯定和信任。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会让他们树立自信。中低年级学生相较于高年级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他们会给教师欣赏自己的画作,展示自己优秀的作业,讲述自己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以此获得教师的关注和鼓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逐渐偏向于内敛,但这不并表示他们不需要鼓励,反而教师更需要细心观察,抓住时机给予鼓励。学生如果长期得不到尊重,信任和关爱,就会缺乏安全感,自尊心受挫,情绪消极,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存在差异,需因材施教。鼓励教育有利于转化班级中的后进生,发现其优点,培养不同的兴趣,挖掘不同的才能,有利于优化中等生。中等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教师需用信任的目光,激励的态度激发处于中间的学生,唤醒其学习的热情,提高并改善自己。有利于激励优等生尝试更多的挑战,探索更好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班级事务,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鼓勵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表扬,作为教师,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把握好鼓励的度以及时机。
二、鼓励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实践
(一)在学习上鼓励: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自觉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以及培养学习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当作自己该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认为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机。马斯洛心理学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由于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教师需了解走近学生,关爱尊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挖掘潜能,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小思是一个外向开朗,喜欢表达的孩子,课间经常看到他与同学相互交流的身影,但与之相反的是课堂上很少看到他举手发言,每次作业也是马虎交差,在学习上提不起劲。但他喜欢与他人分享新鲜事物,一段时间迷上了世界地图,我惊讶于他丰富的地理知识,赞许地对他说:“小思,你竟然能在地图上指出每个国家,老师当年的地理只能勉强及格,你可以给老师补补课吗?”他点点头,我继续说道:“你可以用英文给老师介绍几个国家吗?不过我需要你先从简单的开始,我怕我记不住。”那天他的作业同往常一样马虎敷衍,但是为给我补习地理知识作了充分准备,在讲解时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兴奋,我鼓励他尝试给同学们也介绍一下,课堂上我给他十分钟演讲时间,他的表情从紧张转为兴奋,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多次演讲后被评为“班级小小讲解员”,在此过程中,小思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有所提升。教师借助情感激励的方式,从细节处出发,赞许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会主动学习。学生在鼓励的环境下,情绪更加高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加,不仅表现在学业上,在班级管理参与度,自己的整体发展,对他人的影响程度上等都有一定提高。
(二)在生活上鼓励:培养独立能力和坚强个性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1.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不能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有些事情等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做;2.孩子做任何事情,家长都要在一旁守护,一旦发现孩子不能完成立刻上前帮忙。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家长的保护欲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无法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学校是学生“第二个家”,如何让这些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强勇敢的个性也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参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班级的主人,食堂的主人。
- 上一篇:论高校青年数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平衡
-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营养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