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学段的少年学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心理尚未成熟,一旦遇到过大的学习压力和困难,极易产生不思进取、不爱学习、不服管教等不良情绪,进而发展成厌学行为。目前,初中学段的少年学子厌学表现比较明显,无不牵动着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心弦。因此,针对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正办法的探讨很有必要,本文就重点论述了初中学段学生厌学现象及其矫正之法。
【关键词】初中学段 学生 厌学成因 矫正之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9-0001-02
据众多学者研究,当前,初中学段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存在厌学情绪。其常常表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不愿意完成作业、对学习被动应付;没有责任心、对学业任务马虎应付;不能遵守学习纪律、时常旷课、逃学;学习无目标、厌恶学习、厌恶书本、憎恨学校;一提到上学就脾气暴躁、装病甚至和父母顶撞斗气。初中学段的少年学子厌学表现比较明显,其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学业成绩,而且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那么,找准厌学根源、对症施策,直接决定着当下教育的成败。
一、厌学原因浅析
1.就业形势不佳,削弱了部分人的学习原动力。近十年来,由于每年进入社会求职的高校生数量不断攀升。但工作岗位有限,导致千人抢一岗的矛盾时常出现。即使有幸找到工作,薪资甚至不如农民工。大学生当洗脚工、扫大街、开店铺、卖猪肉的新闻屡见报端,所以有些家长觉得读不读书一个样,进而导致初高中学生无心学习。
2.不当的教育评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以分数论成败的观点依然普遍存在。许多家长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部分学校过分注重文化课教学,肆意压缩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不到释放,进而导致厌学。
3.父母娇惯导致的刻苦学习品质的缺乏。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要求过松过宽,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致使部分孩子养成了懒惰的行为。因而部分初中生做事随性,无吃苦精神、抗挫折能力差、学习无耐力。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急于求成,在“成龙成凤”诱惑下,逼迫孩子放弃一切娱乐活动,苛求子女考高分,课余时间超负荷给孩子报学大量的辅导班、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导致逆反心理和抗拒学习行为。
4.不和谐的父母关系导致学生厌学。有些父母婚姻关系紧张,甚至离异,给子女心理造成了创伤,单亲家庭教育先天不足,也极易使他们产生厌世心理(厌恶世间的一切,包括学习)。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缺乏关心,只关心其学习成绩,一旦成绩不好,父母就会指责孩子,甚至说一些很过分的话,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导致部分子女反抗父母的教育、反抗完成学习任务。
5.部分老师呆板枯燥的授课方式,挫伤了学生的求学兴致。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快二十个年头,可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对新教育新教法的学习和使用,对学生心理研究少,授课缺乏趣味,授课手段单一陈旧,知识呈现方式严重落后于时代,自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致平平;有些老师大搞题海训练,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久了,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这门课,最终成绩会越来越差。
6.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导致厌学。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期,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容易冲动,还没有形成明辨是非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他们“哥们义气、成群结伙,为非作歹”,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沉迷网络,逃学辍学,甚至出现违法犯罪问题。
7.不良的學生品质导致厌学。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几乎都由父母帮忙解决。学习原本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勤学苦练的事情。许多青少年自控能力不强,缺乏坚韧的学习品质,好逸恶劳,学习上一旦碰到困难便退缩放弃。所以就出现了“因懒惰而学不好,因没学会而不爱学”这样的死循环,厌学由此而生。
8.先天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厌学。部分孩子由于先天智商不高,,导致学习能力低下,他们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不善于表达、接受新知速度慢、理解力不足,面对需要智力参与的学习任务时,自然是困难重重、越来越跟不上。厌学自然就产生了。
9.没有人生目标,认为知识无用。许多学生上学却不知为何来,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求学似乎仅仅迫于父母的压力,只盼望能快点结束枯燥烦闷的学校生活。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不佳,许多高校毕业生即使有幸找到工作,薪资甚至不如农民工。所以,他们认为知识无用,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10.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种游戏、信息充斥着孩子的视野,孩子沉迷网络不可自拔,导致学生社交能力低下、自我封闭、黄色暴力内容充斥学生心间。不仅影响学生学业、而且造成了青少年犯罪愈演愈烈。
二、厌学行为的矫治方法
初中阶段的少年们厌学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是学习品质不坚、不能坚持长期勤学苦练;有的是思想认识不明确、学习没有目标;有的是抗挫折能力差,学习上一旦遇到失败和困难,就自暴自弃、自我否定……笔者认为,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分析,依症矫治。只有这样,矫治效果才会更好。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矫治学生厌学
1.寻求矫治厌学的助力,及早开展心理干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班同学而成绩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除了智力及学习品质等因素外,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家庭因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矫治厌学行为时,我们要需要巧借家长与社会的力量,要及时借助各方面的心理健康专门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寻求厌学矫治效果的突破。学生一旦形成了厌学心理,在矫正学生厌学行为时,更离不开家校的协作配合。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家长的关心和鼓励都是学生走出厌学情绪的良药,缺一不可。同时,家长的建言献策也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不断完善,可以改变当前社会片面追求分数的现状,也可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使孩子们减轻学业负担,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现象。
- 上一篇: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