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126 | 阅读:

  【摘要】游戏既是幼儿的主要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上一直提倡游戏与教学的融合,而幼儿园中游戏的发展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发展困境,游戏本体价值的忽视、游戏参与的被动性、游戏体验的虚假性等使得游戏的本体价值及精神内涵名存实亡,游戏朝着异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  异化  本体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84-02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手段,是幼儿存在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2016年我国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应当贯彻的原则之一,并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1]。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再次强调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游戏与幼儿的学习、发展和教育联系起来[2]。然而,游戏在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异化现象,致使幼儿园游戏存在着丢失本真性的危险。
  一、幼儿园游戏异化之现象
  (一)游戏本体价值的忽视
  游戏本体价值指关注幼儿的童心童趣,使游戏活动充分体现自由、体验、对话、和谐等特征[3]。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不仅意味着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使教育活动实现游戏的本体价值。与本体价值相对应的是工具价值。幼儿园中游戏异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过分注重游戏的工具价值,忽视其本体价值,表现为服务于教学活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1.服务与教学活动
  在一次幼儿园中班国学课上,教师组织幼儿围成圈盘腿而坐,展开教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今天要背诵的就是这几句。紧接着教师拿着课本分句读诵,幼儿则面向教师一句紧接一句的大声朗读。十分钟过后,教师问:大家都记住了吗?能背下来吗?那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吧,这朵花传到谁那就由谁来背诵,老师要看看到底哪位小朋友背诵得既清晰又流畅。游戏中幼儿并未表现出对游戏的期待与兴奋,但在结束后的自由工作时间,,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跑向游戏柜。
  情境中的教师在诵读一遍《三字经》的内容后,未做任何的文意解释,紧接着便是机械重复的领读。此外,为了实现背诵的教学目标,采用“击鼓传花”这一游戏来调动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然而此处游戏活动的目的被异化为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当知识的掌握以这样一种形式凌驾于游戏的本体之上时,那么游戏自身的本体价值也将被忽视,儿童对这种游戏活动感到索然无味[5]。
  2.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少家长为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感到焦虑,甚至为考大学以及出国留学等做打算,家长的这些思虑无可厚非,但相应地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国内幼儿园中一种较为普遍现象的发生,多表现为家长不满足于幼儿园阶段的知识性教学,认为幼儿园的知识教学薄弱,无法与小学进行有效衔接,因此在中班下学期就已悄悄联系好“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待孩子中班下学期结束时立刻为孩子申请转园,这样一来幼儿园猝不及防,造成大量生源流失,尤其是对私立幼儿园,影响更为严重。为了稳固生源,幼儿园不得不承担额外的教学压力,除了设置幼小衔接班以外,也加强了日常的知识性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儿童不是未来幸福生活的准备者,教育和游戏也不是未来幸福生活的准备工具。一个人从幼儿园入园到大学毕业,其中起码有19年的时间,如果说这19年只是在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那么这19年的生活意义何在?这19年的人生价值又何在[4]?
  (二)游戏参与的被动性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存在,然而回过头来看现实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到处充斥着教师的控制与安排,包括对主题与进度的安排、对空间和规范的要求、对幼儿行为的批评与表扬,幼儿游戏的自由性被遮蔽甚至被挤压[3]。
  说起游戏参与的被动性,首先,游戏的来源、设计组织均由教师决定。教师大多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师自身等情况来选择游戏主题,忽视了孩子的实际需要。其次,游戏活动的开展受到环境限制。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幼儿园教室的设计相似,一间几十平米的教室被装扮成各种区角,再加上书柜、桌椅、钢琴等用品,可以利用的游戏空间少之又少,若教室和卧室共用一间房,那可以利用的空间就更难以想象了。最后,游戏的生成性较弱。通常情况下,游戏活动都是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即按照设计好的游戏流程,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这样一来既方便又节省时间。那么对于孩子呢?中规中矩的游戏只会让孩子黯然失色,而游戏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因此,游戏不应被当作一种形式,而应让教学借助游戏成为一个生动、真实、开放、有意义的过程,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过程[7]。
  (三)游戏体验的虚假性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身验之。黄进认为,体验是从个人意义而言的,别人的体验在我就不是体验,体验必须是内在的[4]。既是如此,幼儿园却处处存在着包括游戏的兴趣性、自主性、胜任感等体验的虚假性。
  首先,區角中游戏材料的投放过于成型化。在观察幼儿园的区角时发现,大多美食区的“食物”都是完整不可拆卸的,或是体积较大不易使用。如此一来,幼儿能自由发挥、体验创造的空间较少。其次,教师的指导性过强,忽视了对游戏探索精神的培养。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总是少不了教师手把手教学。例如在“小医院”的角色扮演中,教师首先集中讲解了角色分类、游戏规则、道具使用等,紧接着选出了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的扮演者,期间不少幼儿表示想扮演医生,不想扮演病人或家属,但教师未给予理会,或顺势给孩子讲解病人、家属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重要性,而是带领幼儿走了一遍游戏流程。就这样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就已经规定好了幼儿的一言一行。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