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607 | 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和品质,它与批判性思维共同推进学科能力、思維品质的发展,本文以高考试题为着力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了兼容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契合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有效提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学科素养  批判性思维  培养  能力
  【课题】本文系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下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发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05-02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关注,也指引着历史教师深入思考历史教育的本质。批判性思维是秉持全面、客观看待历史事件的方法,透过历史变迁的层层迷雾,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如何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素养相互交融呢?
  一、理论认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地位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质疑、思考,形成包容的思想观。不唯书、不唯师,以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固有的认知水平去审视、追问历史,透视历史细节,形成辩证、公正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表面上,学科素养并没有提到批判性思维,但这一思维在素养培养方面地位突出,实际上已经贯穿于学科素养的内核中。
  唯物史观需要运用实事求是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历史的本质,因此要求学生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侦查历史真相”,给予历史以客观公正的对待。时空观要求将历史事物放置于当时的时空框架下思考,不能逾越、不能滞后,必须使用恰当的时空标尺研究历史。史料实证要借助确凿的史料去发掘历史现场,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印证。历史解释要求对现象、事件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这些学科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紧密关联,借助这一利器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培育学科素养。因此,历史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释、评判、分析、推理、论证等批判性思维和方法,并落实于课堂中,融合在学科素养中。
  二、实践探索:
  (一)从课程角度:关注课程内容的联系和拓展延伸
  学习重在质疑,才可求真,学生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才有质疑的源泉。高考经常出现“超纲”现象,因为现行教材版本多,内容有所差异,因此高考的考查内容当然就放宽到大历史学科中,而不再拘泥于教材。只要是初、高中有涉及到的知识甚至课外内容,都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跳出本本框框,补充、拓展相关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人教版为例,如土地制度,人教版主要表述为“贫者无立锥之地”,岳麓版讲得相对详细。再如“赋役制度”,人教版只是点到为止,但它又是高频考点,看似无理,实则有理。
  2019年全国Ⅰ卷34题,该题主旨是瓦特在生产实践中改进蒸汽机,并推广使用,要求学生分析“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发明创造”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得出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C项不是主要原因,但容易干扰,误导学生。
  如果教师在复习中,能够吸收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来拓展有关蒸汽机的内容,那么该题解答几乎没有难度。初中教材介绍了“瓦特曾做过机械修理工……制成改进型蒸汽机”,结合高中必修的相关叙述,学生就能大胆质疑、准确判断。研究高考试题,不只是体会其学科素养考查之韵味,更应关注其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二)从课堂角度:重视复习方式的细化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高考命题既注重思维,又关注考点,因此,高考复习的方向就要细化,将二者有机结合,不能再只是关注教材,而应对照学科核心素养,将考纲的考核目标渗透到课堂复习中,实现复习的精细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考核标准,与考纲要求的四大考核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提升素养的过程就是落实考核目标的过程,而素养的落地需要兼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依托教材,理解历史解释。
  教材中的许多表述,只“表”而不“述”,是结论,没有过程的记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辨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历史叙述是史学家进行推理和想象,以呈现历史演进的历程,是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主观叙述和认识。而历史解释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定,其实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历史叙述更侧重于呈现史实,而历史解释更侧重于分析解释历史现象、因果关系。因此,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
  2017年全国Ⅲ卷25题,该题的主旨是西汉时努力致富者数不胜数,设问要求,从现象到实质,考查历史解释,依托主干知识点:重农抑商。人教版教材的叙述是:“汉初,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一旦列入市籍,不得为官;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这些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造成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这就能很好地解释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前者属于历史叙述,后者构成了历史解释。学生弄清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概念区别,深化了历史解释的素养与辨析思维能力。
  2.建构知识体系,加强时空观念。
  “当人类思维的触角一旦涉及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历史思维便产生了。”[1]“时空性”是历史思维的基本特征。它要求按照时空顺序,建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间的相互关联。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达成:“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历史分析时要重视资料文献中时间的价值与作用,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2]在面对高考试题时,如能把握好时空角度,很多题目会迎刃而解。
  2017年全国卷Ⅰ卷25题,这道题考查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郡级数量的不断增多,表明西汉政府通过削藩、颁布推思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为中央政府集中精力解决边患提供了条件。其中,A的干扰特别大,学生容易被表象迷惑。此时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既要看到推恩令有利于消除地方势力的威胁,又要认识到它为边患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只看表象,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内核,看不到历史的变迁与延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汉代政治的发展,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才能准确地理解。通过梳理架构,西汉的政治制度直观呈现,时空脉络清晰可见,时空观念也就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了。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