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管理模式的转变,根据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能更好地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对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有效提升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文章通过对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原因探究,对其如何展开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 高校 以人为本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0-0015-02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对高校的工作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为学生创造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使高校的教学管理达到教育的要求。
一、以人为本理念与教育教学管理的联系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教学管理根本訴求
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通过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有利的基本要求,来保证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成果。以此来为教育提供指导,为社会提供人才,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高校作为不一样的教书育人机构,在学校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关注学生职业道德操守的养成,因此需要实现与学生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因为学生不仅仅存在于教学过程,更存在于学校的生活中。高校的领导和教职工以及学生不仅仅是客体,更是“人”。开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才能够更好地为各个行业培养的高级别人才,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达到高校教育的标准。
(二)以人为本满足教育教学管理实际需求
现在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不仅关注着教学评估等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也将教学设备的更新维护以及校园内其他相关硬件的建设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缺少对人的关注。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并未解决。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始致力实现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的理念,探索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关注人的发展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因此,理解人,关注他人的想法,来进行全面管理,才能使高校的发展得到保障,避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发挥高校的作用,以教育为目的开展活动,利用高校场所,避免直线式管理,凸显教学组织的价值和意义,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创新的教育管理方式,避免管理制度呈现僵化特点,在改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凸显以人为本的特征,才能够形成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使教育创新得以实现。在进行创新改革时突破限制,展现学生活力,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教学管理的属性要求以人为本
教学管理是对队伍的管理,在对队伍的管理过程中要发挥人财物的效能。在管理团队的过程中,对个人或团体进行计划、组织、指挥,使其发挥激励作用,来达成队伍内沟通和决策的效果。通过这些职能的实施,在管理中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既定目标,才能使教学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达到管理需求,坚持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因为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整个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以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才能使其积极主动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时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概念化
很多管理者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时,重点关注硬件设施的发展,虽然这些是学校中需要注重的事情,但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发展,才是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教师、学生、学校都能够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管理的作用,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在学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和教育,但对待教育教学时不应该存在片面化的倾向,忽视对学生品德教育和习惯的传授,或者轻视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发展。因为高校是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管理层共同生活、学习,提升、发展的场所,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发展人、依靠人,而人包含所有在高校中生活工作的群体,因此管理中不可偏袒,对人的管理要全面细化。
(二)管理体制行政化
过于行政化的管理,不利于发挥各层教学组织的作用,这种管理体制和机制轻视评价,重视约束,没有体现出人的特征,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领导上下级整齐划一,绝对服从,导致学术性管理弱化,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创新[1]。
(三)管理制度僵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在学校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受到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师无法突破教学模式,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探索空间也受到限制。受到僵化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时,也未能形成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即使在管理方面通过规章制度产生基础性作用,也无法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突破。
(四)管理方式老化
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受到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的影响,即使在近年来教育现代化步伐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普遍提高,但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实施时,也存在管理方式老化的问题。即使开发出了完善的网络设置及教务系统软件,使教学任务的安排得以创新,但在基础的网络化管理上,还需手工操作完成事务性管理工作,使教学管理的工作量较大,呈现出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的特点。
(五)管理队伍弱化
由于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受到环境影响,更换频繁,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岗位新人,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量大,一人需要完成大量工作,人数不够,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在管理的过程中也难以晋升,导致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未能提高。与其他队伍建设相比,管理队伍建设意识薄弱,因此工作中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也无法获取真实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管理模式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缺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素质和能力较低,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