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814 | 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是学生将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以自身独特的优越性倍受青睞。本文以“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为例,采用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物  支架式教学  科学思维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4-0027-02
  1.科学思维
  从教育改革的意义来说,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生对科学思维的领悟与应用,也是学生能够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新课程理念,,使生物教育界加深了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探讨。新课标中提出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其中科学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因此,应该在生物教学课程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在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中的社会议题[1]。
  2.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前国内外影响深远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者将建筑工人用来辅助施工的支架比喻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了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是教师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区间内为学生搭建支架,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认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2]。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具体内容如图1[3]。
  支架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教师搭建的“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获得意义的建构。将支架式教学作为教学模式,以科学思维为培养目标对于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3.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案例
  本案例选用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一节的内容作为探讨生物课堂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实践。
  (1)创设情境
  根据当前的学习内容,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如:课件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生活经验等)创设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这个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的欲望。
  (2)搭脚手架
  围绕学习主题,在了解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前科学概念、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建构知识搭建概念框架。
  (3)独立探索
  教师搭建好支架,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探索与给定概念框架相关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探索学习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或指导,使学生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逐渐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4)协作学习
  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引导组织小组进行分享交流,小组间展开协作学习。针对实验中涉及的原理、步骤及结论等问题充分讨论:①怎么更好的控制有氧和无氧?②怎么检测产生的CO2和酒精,哪种方法效果更明显?③怎么用最简单的办法比较产生产生CO2的量?④根据上述实验,拓展讨论在实际生活中重铬酸钾的用处。最后,小组展示各自设计的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装置图,并评选出最好的装置图。
  (5)效果评价
  协作学习后,开展包括个人及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有:①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②在小组中的参与度;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④是否提出或听取了他人有价值的观点;⑤交流讨论的积极性。
  4.小结
  支架式教学既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也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能更好地在教与学之间找到最佳的连接点。然而,支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但“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惟一的”,而是处于一定的区间之内,具有一定的跨度[5]。由于“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固定值,且不同的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搭建支架的过程很难准确确定“最近发展区”。
  (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支架
  支架的选择除了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有关外,还与学生个体已有的经验、科学思维水平有关。如何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选择和运用支架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问题。
  (3)支架的撤离
  搭建支架后,在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中要逐渐将支架撤离。由于一堂课中搭建的支架数目、类型不定,并且学生之间意义构建知识的能力不同,支架撤离的时机与方式很难确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3, 61.
  [2]浦彤.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概念建构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张俊莲.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5.
  [4]姚旻.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0): 18-19.
  [5]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66-70.
  作者简介:
  先明香(1994-),女,四川富顺人,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生物教师,中教二级,主要从事中学生物学的相关研究。
  伍春莲(1976-),女,四川彭州人,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导师,从事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