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固化单一等问题,本文探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主体化地位、突破传统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 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初中生 优化策略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094-02
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机械的知识传递、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碰到困难不想思考,却依赖书本、网络,不能提升学习能力,与新的教育理论是完全相悖的。素质教育理念所推崇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而促进初中學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由此,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及探究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及开展,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一、分析内涵,明确方向。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最少的精力和物力,却能将教学目标最大化,教学效果最优化,使学生积极全面地受到教育教学的影响。因此,高效课堂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所突破。构建高效课堂有助于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提升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包括语言上的交流和思维上的碰撞,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既能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又能和同学团结协作合作共享,学习品质得到充分培养。
二、调查现状,查找问题。
(一)意识淡薄,缺乏自主。
基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约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师安排的任务和作业中完成学习的,显得过于被动。很多学生都认为能按质按量完成教师所交待的任务即可,自身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理念陈旧,遗留谬误。
虽然在素质教育大主流的号召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转变,但是这种依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师是否高能的观念还根深蒂固,无法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外,很多教师在升学压力下,不得不利用题海战术以求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的教学更加注重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生成与内化,从而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增强,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三)教学固化,模式单一。
现阶段,绝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依照笃定的教学计划,按顺序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缺乏时间和精力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其次,缺乏现今新教育理念的学习,教师更无法选择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固化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热情,更不要说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三、制定策略,优化教学。
(一)着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能从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心智发育特征出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教学的课堂结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正确思路,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解集”一节时,教师创设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匀速行进的一辆轿车10:20距A地50千米,若保证11:00前到达A地,车速应为多少?车速为80千米/时行吗?那么 77千米/时呢?73千米/时可以吗?列出不等式2/3x>50,要求学生判断以下哪个属于它的解:77,74,80,85,60,55,有几个解?有什么规律?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满足x>75时,不等式成立2/3x>50。在此案例中,教师用问题不断激发学生,设置小组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但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还会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提高效率。
(二)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1.擅借多媒体,活跃思维。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视频影像、幻灯投影、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教学,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特别是逻辑性比较强的理论知识,更能形象直观地映射到学生的脑海中。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动画,画面上同时出现了一只蚂蚁、一只蜘蛛,它们在同一圆柱体下底面的点A出发,各自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上底面与点A相对的点B,教师让学生猜测是谁最先到达目的地,谁爬行的路程最短。优美的图像刺激着学生的视觉神经,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本节知识,进而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2.设置开放性问题,挖掘深度。
课堂教学要和学生的亲身实践相结合,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来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切身去体会和感受这样的氛围,从而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大胆开放教学内容,不断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从实践中学习,汲取养分;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开放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激活;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如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等,教学生学会学习,打开思路,大胆创新。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完成以下例题:如图在△ABC与△BAD中,已知∠1=∠2,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证明△ABC≌△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