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师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培养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概述,然后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培养 学生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094-02
一、学生核心素养概述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可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知,首先,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这说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其次,核心素养是可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是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终身有益,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最后核心素养是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说明一旦学生具有了核心素养,那么学生便能很好地应对社会发展,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其中,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属于学生文化基础的内容,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容,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属于学生社会参与的内容。只有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在初中語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很好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首先,只有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使其立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茁壮成长。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却未能很好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认知和敬畏,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做事时缺少文化基础的支撑,进而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取得成功。其次,只有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使学生冷静客观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却并未做到这一点[1]。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疏于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较为缺乏科学精神,在面对问题时容易手足无措。
(二)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指学生的生活能力。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并未注意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或是未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经过长久的学习,学习能力还是较弱,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2]。从学生的生活能力来看,因教师多注重对学科知识进行讲授,很少对学生的生活技巧进行指导,因此,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生活能力却较弱,这对学生的生活具有不良的影响。
(三)未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未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是指未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做事有担当,二是指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首先,在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做事有担当方面,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或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和担当,做事容易敷衍了事,遇事容易推卸责任。其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不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创新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4]。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首先,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如在讲解《论语》十二章时,初中语文教师不应仅仅只是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而应仔细讲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引导学生以其中的言论作为自身的立身之本,比如,在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教师应让学生判断这一说法的正误,并让学生学习其中善于发现他人长处、择善而从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其次,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科学知识,让学生对这个世界、对万物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如在讲解《桃花源记》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让学生欣赏课文的同时,从桃花源的真实性出发启发学生,教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可逃避,不可将希望寄托于不存在的事物上,而应积极面对,努力寻求解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科学地应对。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究,从而可有效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探究。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使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探究。如在讲解《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格物致知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一精神,使学生掌握这一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生活能力的提升上,初中语文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 上一篇: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的现状及方案初探
- 下一篇:探讨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