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064 | 阅读:

  【摘要】修辞教学是对修辞学一般的理论、修辞现象分析、运用的知识传授,普通的修饰词语在语言文学存在的时候,不见其华,学习者运用到实际的言语过程中,就会使语言精湛,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修辞观察、分析、联想、鉴赏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当前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常见运用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其运用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本文就尝试着分析在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
  【关键词】大学  语文  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122-03
  语文语言文学修辞是大学语文所要学习的一项重点内容,但专门针对修辞的知识点是比较分散的,特别是其具体的特点、不同的作用等,未有系统统一的讲解,因此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准确、简练地表达思想情感,学好修辞运用,还要注意词语的推敲、句式的选择、文段的句意等,都要进行揣摩。文章就对此进行了分析,将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等进行总结归纳,希望为大学生在学习语文语言时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我们说的“打比方”,是借用一种常见的具体事物、道理,说明抽象的事物或是道理。一般來说,比喻包括了:被比作的事物(本体)、作比事物(喻体)、标志词(比喻词)。其作用有三点:一为让原有深奥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二为让原来抽象的事物可以更加具体、形象,说明事物,让人容易理解;三为将所概括的东西具体形象化,达到言语效果最佳。
  根据本体、比喻词是否出现为原则,比喻的形式一共有三种,即明、暗、借。以下对这三种不同的比喻加以说明:
  明喻:明喻指本体、比喻词、喻体均出现了。一般来说,在明喻里其常用的比喻词包括“若”、“好似”、“犹如”等等。而且表现形式也极为常见:A像B、乙像甲。例如在《长亭送别》里的这一句: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译成现代文为:暖而可口的美酒,清凉似水没有滋味,其中多半是情人的相思泪。这里的本体为酒,喻体为水,而比喻词是“似”。
  暗喻:暗喻只有喻体、本体出现,这时的比喻词是被隐去的。暗喻的比喻词有“变成”、“是”、“当作”等等,其常用的表现形式为:A是B、乙变成甲。再以《长亭送别》里的这一句为例: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其后半句“其中多半是情人的相思泪”,这里的本体为酒,喻体为相思泪,,“多半是相思泪”其中的“是”就是被隐去的比喻词。可见这一句话包括了明喻及暗喻两种方式。
  借喻:借喻比较复杂,在借喻中看不到比喻词以及本体,而是直接将喻体当成本体来进行描述。其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B代A。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
  2.排比
  排比这一种修辞方法是将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者近似、语气一致的分句、句子、词组组合在一起、串成排列表达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将文章的语式贯通,气势壮大。在一些文章中,有的内容没有办法总结概括,只能用列举的方法来进行描述。有的虽然可以总括描述,却故意列举构成排比,目的是让语势加强,让表达效果进一步提升。例如在说理时,采用排比的方法可以把观点说得更加透彻、更严密,有条有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抒情时,采用排比的方式,又可以把感情更好的宣泄出来,可使语意鲜明,语气连贯。在古代汉语的说文中,排比可以说是他们运用非常多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渔网不入池塘,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木材用不尽……”这种就是典型的排比,将种植、渔业、林业用排比的说法加以说明,说明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重要性。
  3.对偶
  对偶指的是把语法结构相同或近似,又或是字数相等、意义上有一定联系的一对句子、词组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从其形式上分析,对偶的音节非常整齐,有一种极强的节律感。而从内容上分析,对偶有极强的概括性,而且集中。对偶具有明显明确的民族特征,形式上,对偶讲究音节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诗词与虚词相衬,表现整齐,方便记忆;内容上互相补充,表达效果突出,所以在一些议论、抒情等文章中被广泛使用。
  对偶又可分成正对、流水对、反对等等几种不同的形式。
  正对:正对对于结构有严格要求,是需要上、下句内容相近进行映衬、补充的,两句话在词性、句法等是分别整齐相对的。例如《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流水对:也称之为串对、连对,需要的是上句、下句的内容是相连,可以表达某种条件、因果的关系,这种对象比较少见。
  反对:上句、下句的内容相对的时候,可以起到相互对照以及映衬的作用。例如《长亭送别》中的“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就属于反对。用“无人语”的安静对着“听马嘶”的声音,突出了映衬的作用。
  4.夸张
  夸张指的是对事物特点、形象、作用等等进行强化的作用,能起到渲染的目的。故意把话说得更大或更小。其目的在于可以深刻的突出作者对某一种事物的态度,以此来引发起读者的共鸣。且通过对于某些事物的形象加大渲染,能更好激发起人们对于事物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和审美感觉,让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明显、突出。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的雪景总体上用的是比喻,而“千树万树”就是一种重叠使用的夸张手法。类似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子还有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举例。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