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9801 | 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尤其是诗文学习离不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作为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指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用一种比较高阶的思维去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迁移。本文即以一道中考诗词阅读试题为例,从语文诗词学习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角度尝试阐述了语文诗词学习需要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学习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5-0099-02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深度学习也叫深层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作为一种学习理念,深度学习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从结果上看,深度学习对应的是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中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不只涉及记忆,还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
  要达到这种深度学习的结果,离不开深度学习的过程。深度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用一种比较高阶的思维去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迁移。所谓整合,就是学生可以将现有知识与以往知识结合起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所谓迁移,是指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运用已学知识去思考、理解、领会新学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深度学习中,高阶思维是其最核心特征。所谓高阶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是一种带有创新性、批判性的认知。
  下面由一道中考诗词阅读题来具体谈谈诗词学习中的深度学习。原题如下: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一、与文本对话,深度解读文本。
  本考题第一小题为:“东出盘门刮眼明”的“刮”字,堪称“炼字”的典范,请联系诗的内容,分析其炼字之妙。从这道题可以看出,诗歌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对书本知识或教师讲授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或复制,对诗歌内容不求甚解。诗歌学习不仅是朗读、背诵、记忆,而应该在问题的引领下,激发学生深度参与,与文本对话,“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一趟趟地“来回穿行”,不停地叩击、涵咏、把玩、回味,實现对文本深度解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此题为例,“东出盘门刮眼明”意思是:东出盘门景致看得分外明晰,为什么会这样?“刮眼明”的刮眼又该如何理解呢?因此,学生要想完成这道题,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深度表达。
  刮眼,即刮目。擦拭眼睛。谓看得真切。 唐代韩愈《过襄城》诗:“郾城辞罢过襄城, 颍水嵩山刮眼明。”结合下一句“萧萧疏雨更阴晴”,可以看出:此刻,雨过天晴,行舟刚刚驶出盘门,映入眼前的便是一片晴朗明媚之色。不说景物如何明媚,而说“刮眼明”,一个“刮”字用得好用得妙,“刮”字既道出了雨过天晴,气清水秀,景色如此清新明媚,令人感到眼界明亮、开朗,给人以一种动态的画面感,又写出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时无意中流露出的欣喜、赞叹之情。
  二、与作者对话,深度体悟情感。
  此考题第二小题为:“一身羁苦俗人轻”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对诗人思想情感的体悟。这也是深度学习所强调的——高质量问题驱动的学习。这里的“高质量的问题”,主要是指能够引发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的问题。它往往会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激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引领学生层层深入,由表及内,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因此,这道题,需要学生在深刻解读整首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深入文字背后多角度体悟作者情感。这样的问题探究,学生由知到行、由浅入深,不为提问而提问、不为探究而探究,但探究却在层层递进中更加深入。
  苏舜钦曾任大理评事,后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他曾多次进言朝廷,讨论时政得失。后来因为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而遭弹劾被贬谪。这首诗就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而这一句便是借苏州美好风光来抒怀自己心中情怀的。前面描写旖旎风光不由生发“俱自得”、“皆有情”感慨,却不能不对影自怜。世间万物的盛衰荣发皆有天意,而自身的荣辱似乎不合此道,所以“一身羁苦”道尽被贬后在外四方漂泊的羁旅之愁苦。世间的俗人只目盯富贵荣华,不举道德学问,自己的羁旅之苦,白为俗人所轻。诗人被他人借故弹劾罢免后,曾向欧阳修写信说:“舜钦年将四十,齿摇发苍,才为大理评事。廪禄所人,不足充衣食,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脱去仕籍,非不幸也。”(费衮《梁溪漫志》引)这段话可说是对“一身羁苦”的注脚,也是不畏世欲轻视的自白。所以一句“俗人轻”,表现了诗人对世俗之眼只认荣华富贵的愤懑和讽刺,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为世俗轻视,流连美景,放旷闲逸、一任自然的豁达,颇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洁志趣。
  三、与“环境”对话,深度拓展迁移。
  此题第三题为:下面这首诗的颈联“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与“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不仅是本诗的阅读与理解,还要比较阅读,与“环境”对话,与“他山之石”对话,即学会纵向横向比较阅读,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前文所言,深度学习即用一种比较高阶的思维去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迁移,一方面将现有知识与以往知识结合起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由已学知识去思考、理解、领会新学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
  这道题无疑正是高阶思维的体现。“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绿杨依依,宛如舞姿婆娑,春水泱泱,白鹭相随,宛如爱侣为伴,全都各自怡然自乐。近水如镜,远山绵绵,相互含情脉脉。“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无穷美景,诗人的情与自然的景合为一体,物我合一,别有韵致,颇有“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之意趣。杨万里的“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亦是如此,由于“四泊百花洲”,杨柳都与我熟识,眼底云山对我依依挽留。因此写作手法上的相似之处有三:都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景物以人的情感;远近结合,画面生动;移情于物,将主观情感移到事物上,并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习,尤其是诗词学习离不开深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高阶学习,,是区别于那种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简单地描述和复制的浅层学习的,而是一种具有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学习。因此,语文诗词深度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不是单一的文本复制,不是单纯的道理累加,而必须与文本对话,深度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对话,深度体悟作者情感;与“环境”对话,有效开展拓展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思考,在学生主动的思考中自觉的深度的建构。这样,才能让文本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发展”起来,让学习真正“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30.
  [2]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 (5):29-30.
  [3]郭华.深度教学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 (11):25-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
  朱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