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329 | 阅读:

作者:杨玉斌
  【摘要】所谓“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当前我国农村的小学生仍然是以留守儿童居多,他们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与行为举止主要途径是学校,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并未建立良好而又系统的养成教育培养策略,以至于农村小学生不能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注重开展养成教育,增强对学生生活、学习习惯的关注度,是目前农村小学必须完成的任務。笔者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对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养成教育  培养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1315。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015-02
  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人,其中小学有1064.48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0.55%。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巨大难题之一,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农村老一辈大多淳朴善良但文化水平不高,无法从家庭方面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学校对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几乎成为了唯一途径的尴尬现象。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并且正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人生阶段,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抖音”“快手”的部分扭曲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孩子们的养成教育,国家亟需重视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策略,调动各方面力量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发挥农村小学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金缺失等问题。国家通过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注入,贯彻落实“三支一扶”等政策支援农村;各种慈善基金会、慈善人士对农村小学进行捐款;“希望工程”“蛋奶工程”等项目也取得良好进展,上述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已经有所改善。在对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由于留守儿童无父母在身边教养的问题,农村小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严格农村小学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需严格落实教育部对于规范小学生行为的规章守则,以此来规范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比如最基础的“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养成教育内容,农村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一直由老一辈溺爱着抚养长大,往往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为何物,不懂得友善待人,进入学校后就会出现不合群、不礼貌的现象;“不要乱扔垃圾”“见到老师要问好”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养成教育内容,而小学生不会天生就具有这些能力,需要规章制度对他们加以规范。学校可以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以及适当的抄写规章制度、老师以身作则、寓教于学的方式,从记忆、行动、落实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小学生正确三观
  小学生心理可塑性非常强,常常具备非常强的模仿能力,要严格审核校园活动的正确性,避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被塑造错误的三观。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正确的培养方法促使他们成为国家栋梁,错误的引导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学校可以通过办“黑板报”、“升国旗”、“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小、中、大队长”、“班会”等活动塑造学生正确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寓教于学进行养成教育
  老师是值得尊重的职业,他们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如果老师素质不高、不尊重学生、随地吐痰、教室抽烟,显然小学生会开始模仿着老师的行为。素质不高的老师,即便知识渊博也不适合为人师表。毕竟作为老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如老师课堂上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转头却把刚抽的烟头丢在了讲台上,这样的养成教育显然起不了作用,还会造成消极作用。学校和教育局要严格规范老师的行为准则,形成惩罚机制和反馈机制,做到教师的素质程度可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寓教于学这种养成教育培养方式还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助力。比如对于“尊重他人”,口头上教育孩子一百遍也不及让他们真实体会来得深刻。农村的小孩子在一个人情关系的村子里长大,每家每户几乎都会有亲戚关系,对于孩子不礼貌、不尊重的现象并不会有人当面加以责怪,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以后出入社会,也不尊重别人,别人会不会也像你的亲戚这样容忍你呢?”通过这种引导孩子思考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凡事三思而后行”。另外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模仿问路”活动,不礼貌和礼貌的问路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此告诫学生,尊重他人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程。
  二、提高家庭在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大多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变成了家里的老一辈。通过计算,,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家里的老一辈大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因为当时资源贫瘠,知识文化教育尚不够普及,以至于现在农村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文盲都是很常见的。祖孙代沟严重、老一辈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造成家庭监管和教育严重缺位现象较为严重。
  显然家庭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中比较缺失,提高家庭在其中的重要性主要途径有两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建立乡村教育基层组织。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问题中巨大的难题,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在协调落实,这显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建立乡村教育基层组织的意思是,发挥当地公益组织的作用,比如政府鼓励公益组织深入农村开展讲座、宣讲,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活动来提醒家长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