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929 | 阅读:

作者:董奇
  【摘要】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他们心智逐渐形成的阶段,对于中学生的教育不能仅强调书本上的知识,我国正在推行全民素质教育,德育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和社会环境,所以国家及时推出了“新课改”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全方位需求。
  【关键词】中学  德育  教育创新  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71-02
  未来的社会需求,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全面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输出地点,也是学生接受综合性全面教育的最佳路径。我们将从新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策略研究[1]。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德育教育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适应时代为前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从多个角度、全方面培养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课堂上的教学一直都是以老师的教课风格和理解程度作为主导,没能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的传授上属于“填鸭式”教学,没能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德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对于未来有着较大的影响,德育教育也一直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点,强调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和实际生活有效连接,鼓励学生思想上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倡导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践性[2]。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还没有完整的认知能力,对于社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还不能独立思考,我们要针对于中学生这样的特点明确德育工作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要求学校老师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对中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学生不能直接讲“大道理”,空泛言语与知识会让中学生失去耐心,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的,掌握这些情况之后再对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二、在中学教育中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策略
  (一)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特点
  现在的中学生都生活在科技时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能够熟练使用手机和电脑,就是因为他们从出生到上学都和现代科技共同成长和发展,中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的教学方式会更有认同感。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由老师在台上为学生传授道理,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学,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模式,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在多媒体授课中经常有个性鲜明的动画形象,对于低年级的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以准确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德育宣传教育方面有着天然优势[3]。
  (二)加强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
   中学生思维还不健全,他们大多数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形象化思维,没能形成逻辑思维概念。我们要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进行教学,所以说德育教育工作不能过于直观的让他们直接判断对错,而是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过程,“循序渐进”式的教育方法更能够让中学生有深刻的体会。比如说,老师可以通过家庭成员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我们中华民族是一個具有历史文化的国家,在无形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提升,德育渗透式教育以这种方式展开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三)注重多角度德育教育方式
   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多数都是以老师或者家长站在大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说教,采用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言语上也多为训导的语气。长此以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倦怠感,对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为一种模式,否则会让学生有抵触情绪。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调整教学,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是单独以理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抽象化的文字和语言对中学生比较难消化,更多的是要将形象化的行为和抽象化的语言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爱护环境、拒绝浪费”的题材上,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乱扔垃圾,养成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学生看在眼里就会模仿老师,然后老师再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为什么要将垃圾分类进行讲解,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泛泛而言的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行为规范,扔垃圾的时候不要“投掷”,而是要将垃圾送到垃圾桶口中,避免垃圾散落污染地面。
  (四)深入社会实践影响德育教育
  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是为让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发展,所以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展开,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德育工作的影响。我们可以定期为中学生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对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锻炼,又可以为老师的教育工作进行检验。例如可以组织中学生去社会养老院进行慰问,在他们的能力范围能为一些孤寡老人做事情,在组织活动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工作,让他们了解不能吵闹和大声喧哗,在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举止,对待老人是否有礼貌,如何有不当的行为老师要及时站出来制止,并讲道理告诉学生,随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也可以组织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学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哪怕是写一封信也能给别人带来温暖,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学生今后的人格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五)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双方合作
   中学生的生活内容主要围绕着学校和家庭展开,在学校有老师,回到家有父母,学校和家庭的双方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两者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是单独一方就可以完成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配合,加强双方的合作,才能让德育思想更好的渗透到学生内心里。中学生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一样,每一个人都会对他们的产生影响,学校和家庭是这张白纸上画得最多的两个“笔”。现在很多社会不良现象会不可避免的被学生看到,这时候学校和家庭双方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很多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所养成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中学生教育的重点,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从全方位的角度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联合家长一起打造优良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汪丽娟.浅议以德育课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8(4):4.
  [2]申仁涛.利用“天天班会课”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210.
  [3]汪丽娟.浅议以德育课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8(002):4.
  作者简介:
  董奇(1978-),男,汉族,甘肃永登人,中学一级教师,兰州第五中学学生处主任,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关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全国初高中新课改、中学生核心素养、中学生习惯的培养等的动向。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