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251 | 阅读:

作者:李宏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169-02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化学课程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进而极易导致化学教学有效性的低下。在此背景下,如何扭转传统课堂低效的教学现状,以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理应成为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当前应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做些总结。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它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却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着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好恶程度。基于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的基础上,贴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在聚焦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内容,进而为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导入环节,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0mL的95%的酒精和10mL的水充分混合。之后,我将一块棉手帕浸入刚刚配置好的混合液中,待其充分浸透后轻轻拧干。接下来,,我用镊子夹住手绢,再将其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一开始,火焰很大,手绢表面迅速燃烧了起来。渐渐地,火焰越来越小。这时,我迅速抖动手绢,火熄灭了,手绢却完好无损。这一奇特的现象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与同伴讨论着其中的缘由,却始终未能得到一个科学的解释。于是,我顺势引出了新课内容:“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必须先要了解燃烧的条件。”如此,通过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而且还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新课内容,进而为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优化化学教學过程
  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并遵循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创设的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凭借自身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独特优势,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或事物转化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因而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此,我们不妨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以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的目的。
  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微观粒子的机会比较少,对于这种微观而又抽象的粒子难以想象,所以在教学“水分子的变化”这节内容时,我决定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首先,我利用课件模拟了水分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动态过程。随着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每两个氢原子碰撞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碰撞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随之生成了氧气。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增强了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还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使学生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内容及相关考点,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鉴于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而且还能够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探究“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和相关化学方程式。之后,我向学生问道:“上述反应中都出现了二氧化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要加入二氧化锰?它在这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待学生提出假设后,我要求各小组来共同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以便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扫清障碍。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当作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和寻求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以使传统课堂低效的教学现状得以及时扭转,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化学教学效果。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