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921 | 阅读:

作者:王玲香
  【摘要】古典诗词是语言学、审美学、精神哲学的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自古以来,诗教就是传统美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作用,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不仅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也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心中,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关键词】古诗词  美育  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242-0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从《诗经》、《楚辞》的滥觞,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我们的祖辈们,创造了无数篇光耀千古的诗歌篇章。
  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包含着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精深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自古以来,诗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展这一传统,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作用,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让中华美育为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筑建基石。
  一、细品诗词语言之美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古典诗词是几千年文化长河大浪淘沙而成的文化精品,语文教学中,只要潜心挖掘,并尽可能的加以展现,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感知共鸣,情感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一)诗的语言具有音韵之美
  追溯到诗歌的源头,《诗经》的语言,多采用四言句式,二二节奏,读来整齐明朗。《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读来具有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美感。《诗经》的语言,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很活跃,读来回环响亮,别有意味。格律诗词因为平仄的规律变化、对仗押韵的讲究,更是具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韵之美,细品之下,如同吟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妙不可言。
  “三分诗,七分读。”古人早已注意到吟咏在学习诗词上的妙用,强调高声地朗诵,在朗诵的声调起伏中耳与心谋,融化感情。现在,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依然要突出一个“读”字,通过对节奏、重音、停连、语调的把握,把诗的音韵美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诗的语言具有凝练之美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三年,让人佩服。诗词作品中,有很多字词,如橄榄般越嚼越有味,需要我们反复推敲品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烟外晓寒轻。”一个“闹”字,让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透露出浓郁的春之气息;而一个“轻”字,又将气温乍暖还寒,柳色缥缈如烟、似有还无的早春景象表现得多么细腻贴切。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诗的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会。学习中,可从语言的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等方面进行推敲,体会诗歌的语言之妙,提升鉴赏水品。教学中常用“换字对比”的方法,去发现一字传神之妙。如:“悠然见南山”,如果把“见”字换成“望”字,主客观就发生了变化,诗歌恬淡闲适的意味就变淡了。
  (三)诗中有丰富精妙的手法技巧之美
  诗歌的创作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技巧,除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之外,还运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如“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鸟鸣山更幽”的动静相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虚实相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今昔对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巧妙用典等等,教学中,我们要细细品读中,反复揣摩,体会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丰富而微妙的美感。
  二、静赏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人们遥望星空,近观山水,他们对天地四时之景具有最敏锐的感受和最传神的表达,诗词为我们打开了广阔而丰美的自然之天地。
  在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超逸悠远;也能领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奇壮阔;可以惊叹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绮丽;也可以陶醉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淳朴;会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简洁明丽而欢悦,也会因“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宁静安谧而澄澈……自然会给我们智慧的开悟,给我们无痕的治愈,带给我们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子里“过电影”,把诗中的文字符号变成景物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看到春花的绚烂,秋月的明净;听到夏风的欢唱,冬雪的悄吟;嗅到晨露的清新,暮草的芳香……
  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推动学生想象;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引用丰富的图片资源和音像资料,进行渲染,帮助学生体验;可以自己绘画文本情境,为诗配画,动手创作诗情画意;也可以用文字描述情境,借助语言的翅膀,,慢慢进入诗歌意境之中,品味体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即用背景音乐来烘托。诗歌本身是美的,与音乐结合,可以让这种美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配以马思聪的《思乡曲》,则更能感受诗人肝肠寸断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痛;曹操的《观沧海》,配以《英雄的黎明》,则更能体会诗人阔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度。
  三、体悟生命之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情动于中,不得不发,故歌之咏之。通过品读诗词,我们还可以获得丰富美好的情感体验和深沉精妙的生命感悟。
  诗词中有杜子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沉郁苍凉,也有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洒落;有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的浩荡愁绪,也有苏子瞻“回首来时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超脱,有辛稼轩“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壮,也有陆放翁“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
  诗中之情,或苦痛哀怨,或喜乐飞扬;诗中之悟,或深沉广阔,或细腻幽微,但无一例外,都能给我们美的情感体验,都让我们的心灵震颤,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层层况味和生命的种种感动。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地引导,通过饱满情绪的感染,借助诗的语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用诗中所蕴含的美好的情感、智慧的光花、人性的光芒,为学生点亮生命的底色。
  国人的审美,趋于含蓄蕴藉,追求意在言外、言约意丰的意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意会,对留白部分进行补充,创造性地理解诗歌;要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进行体会;要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同诗中的体验共鸣共振,与作品同悲同喜,与作者同愁同乐,得以品尝生活的不同况味,得以形成敏感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感受,发现自己生活的价值。
  诗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精神家园。通过诗词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们的眼睛,用美来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懂得诗情和画意,懂得诗词背后的人生气象和家国情懷。
  诗的基因流淌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血管里。作为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做的,只是唤醒,唤醒文字,唤醒山水,唤醒情感。唤醒孩子们诗意的心,诗意的眼,培养他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让他们做一个诗意的人,一个性情的人,一个对世界的美充满感觉的人。
  参考文献:
  [1]纪文生.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刘秀芹.简析古诗词教学的美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21+25.
  [3]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