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632 | 阅读:

作者:蔡成珍
  【摘要】笔者认为在约翰·罗斯金的代表作品《建筑的七盏明灯》中,存在两层意象系统: 其一,以“灯”为意象系统侧重表达个体之“美”与“法”;其次,通过“哥特建筑”之意象系统隐晦地传达其“互助式个体主义”之有机社会理念。两者相互映照,,相辅相成。由此,我们可以管窥《七盏灯》其极具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价值。
  【关键词】罗斯金  建造者  七盏灯  美 自然法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246-02
  前言
  2019年是英国艺术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诞辰200年。其散文作品《建筑的七盏明灯》(1849)(后文略称为《七盏灯》)发表于其结婚次年,某种程度上代表其人生理想之最强音。尽管他在后期对该作品颇有微词,但笔者认为其早年创作的《七盏灯》在思想艺术高度上恰恰呈现出他后期社会批评作品中不具备的特质。
  一、“七盏灯”之意象
  在《七盏灯》原著的扉页,刻着七个拉丁单词,分别是:“Religio(信仰), Observantia(敬畏),Auctoritas(权力),Fides(真理),Obedientia(顺从), Memoria(记忆),Spiritus(生命)。”至于这些“灯”是否与“七盏灯”对应,抑或这些拉丁词与其英文译文无关,仅仅被认为是对其他可能的“灯”的枚举?读者不得而知。作者自身很可能倾向前者。[1]值得肯定的是,《七盏灯》具备超越建筑批评纬度的人性类比之意义,具有某种将艺术道德化(moralise art)以及运用类比(play with analogies)的倾向;同时,其承载的重要真理通过意象(imagery)和一种独特的措辞方式(phraseology peculiar to itself)传递出来。[2]
  (一)美之“灯”
  与英国的柏拉图主义者一样,浪漫主义作家们热衷以灯光来比喻心灵的感知活动。如华兹华斯在《序曲》中描述他动手与自然交流的情景时,就表现出了他对“光”的酷爱。柯尔律治则倾向于采用两个比喻,即把心灵喻为灯,把外界喻为镜:“这主题既有力又崇高!”华兹华斯在《不朽颂》的诗歌创作中成功地运用了光与发光物的隐喻——灯和明星。[3]
  “美”与“力”正是两个与人类非凡心智有关的建筑之灯;前者之精神,在于给予恰如其分并且谦逊自抑的敬意;后者之精神,则是体悟“一直以来由人类所拥有的,对这些造物的统辖支配力”。[4]
  从文本来看,在第四章“美感之灯”中,罗斯金阐释希腊的建筑纹饰最初来自“效仿自然”。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冲击力的作品,往往是来自它们的“简朴与单纯”。[4]这种美学呼唤无异与温克尔曼所惊叹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之力量,他进一步阐释道:
  在沉静稳重又庄严肃穆的约束下,他们心中却满是叶片之摆動、生命之热情之这类的想法;他们将这些想法表现于一瞬,然后便退回那些石头制成的剧本和齐平的叶梢之中。[4]
  由此可见,“美”与“法”的生命追求悄然间被转化为“哥特”式建筑的“石头文字”。建筑之美依赖高尚而令人景仰的诠释与表现,生化不息的“自然”乃是正式美的主要衍生来源。同样地,在第五章“生命之灯”中,作者进一步指出,凡是与“美”有关的重要特质都依赖于其是否蕴含之生命能量。因此,罗斯金所极力阐释之“美”实乃人性本真之自然。
  (二)法之“灯”
  那么,除了“美”之外,“七盏灯”是否还指涉其他?他在《七盏灯》序言中就明确地建议到:
  应当致力去找出一些惯常恒久、普遍适用、不容破坏的正确法则;以人类之本性,而非人类之知识为基础的法则。从而这些法则又可以像人之本性那样稳固不变,而且就算人类的知识是如何地增长,又是如何犹有不足,都不会伤害或磨灭这些法则的效力。[4]
  尽管罗斯金对美的追求极其诚挚,其对律法的追求也同样隐晦地体现在“灯”这个意象当中。在《圣经》·旧约·提摩太前书中,七个灯台指涉七个教会。“命令”某种程度便是律法,其实现依靠的是敬畏的心灵。罗斯金的“牺牲之灯”便反映了浪漫主义诗人的这种诉求:“‘献礼’必须是应技艺和钱财、以力量和心智、以时间和苦劳,虔敬地完成。”[4]柯勒律治曾对贡献性的心灵也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隐喻。对罗斯金影响颇深的华兹华斯也曾坦言道:
  自己所有的诗歌,无论长短,也无论什么题材,都应看作是哥特式教堂的组成部分,而诗人自己则是建筑这座教堂的统一原则……至于那些先前发表的诗篇,他们与建筑主体由一定的关系,因此不妨将他们比喻为这些大殿中常有的那些小屋、祈祷室和阴暗的密室。[3]
  由此可见,在浪漫主义文学视域下,“哥特建筑”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其物质意义本身,幻化成为某种形而上的理式,推动着《七盏灯》中“乌托邦”视域的探讨。
  二、“哥特建筑”之意象
  罗斯金固然可能在“重写一部英国文学与文化的‘断代史’”,以及“阐明文化观念在引领社会走向、塑造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5]但是“虽然神性美学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罗斯金对人类主体性的关注和终极关怀却更为持久”。[6] 笔者认为,其“哥特建筑”意象主要负载的有机生命共同体这个“活的建筑”,主要通过“诗如画”的文字将其公民社会愿景具象化。
  (一)“建造者”——生命有机体
  早在希腊人那里,phronesis(明智)这种特别的“智慧”(既不是sophia, 更不是nous), 其核心含义就是节制,苏格拉底不区分sophia 和sophrosyne(审慎节制), 因为智慧、理性和理智的要诀就是节制,“唯有节制是通往天上的直路”。[8]罗斯金提倡“应当把建筑物看作某种自成一格的生命体”。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