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428 | 阅读:

作者:董智钰
  【摘要】在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传承国学经典,进行思想教育,积淀人文素养尤为重要。基于此,根据语文教育“文道统一”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试图从国学经典的“读”“悟”“践”等三个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对积淀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高中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  积淀  人文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070。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65-01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历久弥坚,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内核。高中国学经典教育恰好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它能帮助中学生启智慧、端品行、讲道德、重修身。特别是能够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笔者试图从国学经典的“读”“悟”“践”等三个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对积淀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高中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作用。
  一、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今日之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影响,高中语文教学重心偏向基础知识的“咬字嚼词”、文言知识的“死记硬背”、阅读理解的“断章取义”教学。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只是课前课后的“引子”“调味品”“消遣品”,没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传承国学经典,也难以积淀人文素养,更难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学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捷径之一。再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所能达到的,也不是靠学生的简单阅读所能提升的。它需要学生读书百遍,在大量的吟诵中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变“文字的交流”为“心灵的沟通”,变“冰凉的文字”为“冲动的情感”,并在润物细无声的诵读中受到人文的熏陶,逐渐内化为高尚的情操、诗意的情趣、正确的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比如,经典美文《故都的秋》,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而这段的内容也只有学生诵读百遍,,才能体味到文中浓浓的京味,才能感悟到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才能领会到“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的人生喟叹。同时此文中还蕴含着“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秋之情,而这种悲秋之感不是靠讲解所能呈现出的,而是在诵读中细细品味出的。
  二、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高中生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教会学習国学经典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是悟其情、悟其理、悟其道,达到提升学生的思想、修为和境界。因此,国学知识需要“授业”,但先哲的智慧更需要“传道”、“顿悟”。对教师而言,学生灵感乍现,瞬时感悟,这才是思想的升华;对学生而言,懵懂初开,领悟内化,这才是学习的收获。学习国学经典的本源就在于顿悟修为之道,就在于让学生学到先哲高尚的道德情操、先贤得体的处世之道,以此来吾身三省、勉励自我、塑造品行、深化修为,最终达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愿景。
  比如,陶渊明《饮酒》,这是一首经典诗歌,写的是恬淡宁谧的田园之景,抒的是闲适自得的隐居之情。上课伊始,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弃官归隐的生活?”课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具有高尚的情操。有的说陶渊明逃避现实,没有“先天下之忧”的见解,缺乏报国为民之雄心。同学们的自悟,恰恰说明了学生读懂了文章。但学生的自悟是浅层的理解,我们教育使命要与时俱进,要让学生深层次顿悟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恰逢百年盛世,学生既要学习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更要做直面现实的勇士,做一个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三、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传承国学经典的最终目标在于将国学经典的精髓融入学生的精血之中,使其具有很深的人文素养,很高的文化自信力,正如孟子所说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所以国学经典教育要注重体会,要注重躬行。使其以经典为镜子,时时对照自己。使其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做美德少年。
  比如,李密的《陈情表》,其文除了有很高文学成就之外,最重要的是其孝心感天动地、其论辩智慧无懈可击。学完此文之后,我们要先让学生践行李密“刘夙婴疾病……”的孝道之心。要引导学生对照经典,反思自己,并以经典来督促、提升自己。同时,学完此文,还要让学生明白当遇之强敌,逢之困难时,要学习李密的沟通、说服、论辩的技巧与智慧,要借古人之智慧,提升自身的能力。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不仅在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来沉淀自己的人文素养,正所谓“满腹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张小芳.试探究如何引导高中生读悟国学经典[J].神州.2014.03:5
  [2]任继俞.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2005.02:1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