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833 | 阅读:

作者:张国豪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巧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这四大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社课堂  提高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073-01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發展的综合课程,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当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过去传统品社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少、教师信息量低等问题已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努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随着教育现代化时代的到来,,笔者深刻体会到加强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整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粗略谈谈自己在品社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实效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的优势,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传统的教学是运用语言的描述和文字说明来完成的,语言的描述具有不确定、可行度低、变动性大的特点,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乏味,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光、形、色,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新颖,而且能够调取利用历史资料和现有的资料,进行整合加工利用,增大了知识的容量,使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更感兴趣。如我在讲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做一名地球卫士》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分组在网上查找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相关内容和图片,并让学生制作出PPT课件和演示文稿,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各自展示小组预习的成果:有来自新闻联播关于某地方污染环境的报道视频,有自己制作的精美配乐的“环境污染”图文资料,有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手抄报、歌曲《送给不懂环保的人》等等,信息量非常大,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吸收理解效果相当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品社课堂的基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授课老师只是一味空洞地说教是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的。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做到以景激情、以情激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上册中《为祖国争气的铁人》一课时,我下载了《铁人王进喜》的电影视频,重点播放王进喜在腿受伤后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当晚在第二口油井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机时刻,他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结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水泥浆烧起了大泡,但王进喜忍住了剧痛,带领工友们经过三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保住了油井安全的视频。这部分视频真实反映了当时危急关头王进喜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动人场景,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成功堵住井喷的原因是什么?王进喜为什么要那样做?通过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铁人”王进喜的由来,深刻体会到他为了国家利益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他身上展示了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骨气和志气。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感染力,一旦被激发,被感染,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从而促使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精神。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新理念下,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直接经验,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问题。信息技术与品社学科的整合将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由教师主宰、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局面。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教学平台,可以了解搜集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然后依据各自的学习兴趣和基础能力来确定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策略和发展的目标,通过学习资源的共享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前我先向学生推荐了一些资源、环保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保网等,指导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然后收集有关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去粗取精,整合资料,最终形成小组研究报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围绕各自主题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讨论、筛选、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创造,最终形成学习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
  古人曰:“唯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能让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能在无形之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以此提升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信任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站起来的中国人》这一节内容时,讲到毛主席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社会状况描述为“一穷二白”,书上还有许多“洋货”的插图,还有许多“摇摇欲坠的贫民窟”、“营养不良的孩子和老人”、“破败不堪的学校”等插图,这些都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太遥远了,很难理解和想象,为了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我将自己家里的老照片扫描后制作成PPT,里面有自己小时侯的个人照片、住的老屋、读书时的课室、父辈们在田地里耕作的照片、老古董煤油灯、破旧的凤凰单车等旧照片,然后在课堂上现身说法,给学生逐一介绍每个人物和物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来也特别熟悉、生动,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真实和感动,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我趁机引导学生讨论:当年人们的生活要依靠这么多洋货,说明了什么?当时的老人和孩子为什么会营养不良?耕作时,为何人也要使出牛一般的力气?学生很快就能答出解放初期的中国生活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落后的状况。从中引导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发扬主人翁精神,硬是从艰难中起步,使新中国走向了繁荣,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从而更加需要珍惜。如此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实现情感的升华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正确理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教育规律的契合点,就一定能够提高品社课堂教学实效,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