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036 | 阅读:

作者:叶丽萍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古诗教学是教育领城的新探索,教师依托古诗的教学从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文化的传承四个维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古诗中的资源,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资源  助力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042-02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喜爱着。这不但折射出国家对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古诗在现有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纵观目前的小学古诗教学状况,无论是低段或高段,更多的老师采用的是“读准字音、读通诗意、读懂诗情、读出情感”的四步教学法,以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三会目标。虽然说,这种教学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积累语言、传承文化的作用。但笔者认为,此种教学,目标略显单一了。在大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更应该紧扣课标精神,巧妙地用好古诗这一教学资源,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目标。
  一、走近诗人,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古诗,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字,更是诗人的一种情感的表达。那里倾注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寄托了诗人的理想追求、表达着诗人的情怀志趣。但由于古诗距离现代人的时间较远,加上文字的简洁,很多学生读起来觉得晦涩难懂。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乏味的情况。如果能从绝大多数教师所忽略的走近诗人这个环节入手,特别是引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利用课外资料、手机电脑等现代工具,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搜集与诗人和古诗相关的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了解诗人的生平故事、写作背景……在他们眼中会看到李白的奔放豪迈,李清照的温乘婉约;他们也会了解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张志和对自然山水的钟爱……当学生凭借自己收集的信息,走近诗人,了解诗人时,他们也就了解了枯燥难懂的诗句背后藏着的不同背景和故事,古诗也会变得富有吸引力了。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二、品读字词,培养感悟能力
  古诗的选字用词,字字珠玑,是诗人锤炼语言的结晶,无不折射着诗人的智慧。正如贾岛在《题诗后》里所说的那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本人关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和“敲”的斟酌故事,更是流传千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善于挖细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赏析字词,体会古诗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如教《望声山瀑布》时,学到“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赏析“生”字的妙用。
  师:诗句中的“生”是什么意思?
  生:产生。
  师:诗句告诉我们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既然是升起烟雾,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升”呢?
  生:“生”的本来意思虽然是“产生”,但在这里“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把两种意思都包括进去了。
  生:“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也许就是一阵烟,可能后来就没有了,如果用“生”字,能够让我们想象到香炉峰不断产生的烟雾。
  生:“生”字能让人想象到烟雾源源不断升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更美。
  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品味了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更能在反复推敲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对比阅读,培养欣赏能力
  俗话说,有对比才会有发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在古诗教学,是可以通过一个诗人的不同题材作品,或不同诗人的相同题材作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对比欣赏中,培养对古诗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如陆游的《示儿》一诗中,在学生了解诗意,初步感知陆游爱国情怀的基础上,笔者再出示陆游的另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对比赏读,这样一个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诗人形象便铭刻于学生心中。在目前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王冕的《墨梅》时,对比赏读他的《白梅》,体会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又如在教学王维的《秋居山暝》时,可以补充赏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从而,更好的体会王维田园山水诗以动写静,诗中有画的特点。
  四、创设情境,培养写话能力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诗中的许多留白之处,更是给人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的抓住这种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设计一些写话练习,也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
  《寻隐者不遇》一诗,诗人构思独具匠心,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记录寻访隐者的过程。但与童子的会晤时,对于问话诗人却又只字未提,只摘录了童子的三句答语。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面对童子的答话,你觉得诗人都会问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展开讨论,诗人拜访隐者,那隐者生活的地方会是怎样的?诗人与童子问答时,双方又有哪些表情与动作?從童子的一次次的答话中,诗人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当把这些内容串起来之后,布置学生改写《寻隐者不遇》,引导他们从环境、语言、心理方面展开想象,编成一个故事。从而达到既学古诗,又进行写话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总之,古诗是一种体载,但它更是一种教材。只要教师能紧扣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认真解读文本,充分挖掘古诗中的资源,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孔蕙萍.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02).
  [2]蔡颖娟.谈现代课程观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