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454 | 阅读:

作者:贾岩 贾琳
  【摘要】随着对典籍英译研究的深入,因跨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兴起,导致对翻译本体认识的淡化,似乎总在外界打转,一致纠缠于表层问题,偏离了核心。本文先对典籍英译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本质以及英译机制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
  【关键词】英语翻译  典籍  本质  问题  机制
  【基金项目】2018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与译学发展关联研究(WY2018100-C)。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0-02
  典籍英语翻译过程中,通常基于文化视角或者宏观语境层面进行翻译,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却未真正涉及到英译的本质及其机制。我国古典书籍中蕴含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实践中应当正确认知典籍英译的本质回归,以免典籍英译偏方。
  一、典籍英译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中国典籍英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典籍英译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比如选材相对比较单一,而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不到位,对外传播渠道不健全。典籍英译过程中对典籍本身的研究深度不够,文本理论以及实践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对外宣传有待加强。基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国内典籍翻译工作成果显著,但是整体而言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为数不少的翻译著作基本上都是以典籍文化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典籍翻译中缺少文本内涵本质以及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同时这也体现出在典籍英译时对文本本位认知统领性不够,对典籍英译深度不够,以致于研究较为肤浅。
  二、典籍英译本质
  从本质上来讲,典籍英译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经典作品用英文进行翻译,翻译本身是件较难的事情,翻译经典作品更难。为搞清楚经典作品英译的本质,需先清楚何为翻译。近年来国内典籍英译研究更多倾向于基于学科理论的英文翻译,比如利用叙事学、权利关系以及互文性理论等理论来研究典籍作品的英译。虽然上述相关理论应用可对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进行诠释,但是所用的理论并非专业核心理论。对于典籍英译而言,其核心在于翻译,翻译理论即翻译学。实践中少数翻译者在翻译典籍作品时,多采用翻译学专业理论,然而实际上只是借助翻译学理论之名,研究的重点依然在文化层面上,甚至抛开文本单纯地翻译典籍,典籍英译方向偏離了本位认知。此外,少数翻译者基于政治变化、历史事件以及时代文学等方面进行典籍英译,这些方法只是简单地从读者视角思考与分析。实践中往往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严重忽略了典籍英译过程中的文本语言因素。典籍英译的重点在于翻译形式意义及其制约的凸显,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当将文本形意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典籍英译并非转换语言字码,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原文翻译本身,应当准确转换表达原文,保持本真。典籍英译仅为翻译工作的冰山一角,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文本参数与文本比较,因为诗歌以及古诗词等均有特定格式与韵律,而且文本参数具有特定性。在英语翻译时,只强调典籍的文本形式,与翻译要求并不相符,而是应当综合考虑文本内容及其形式关系。
  三、典籍英译机制
  典籍英译研究通常会受到文化导向影响,比较注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反而忽略了文本自身。从翻译方法和策略层面来讲,,翻译需要基于文化因素视角,很多典籍英译均以语言内容释义为中心,严重忽略了形意张力。典籍作品的英译工作,不能只是表现在原文句段的解释,主要是因为典籍文本构成形式实际上就是特有文化体系。如果文本形式丢失,则其文字的文化价值也就难以完美体现。比如,如果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作品翻译成散文形式,则就改变了典籍的文本形式,典籍译文也就丧失了意义。针对该种情况,对典籍英译机制深入研究确有必要。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当注意典籍文本形意张力,文本的形与意均不可舍。典籍文本内容体现了其文化以及历史价值,应当加大形意张力来增强文本之潜意,确保语言形式不出现偏向。我国典籍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文体鲜明,而英语却没有足够的语言资源来展现文本内容,尤其是其中的意蕴无法通过英译方式完美展现。对于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在英译过程中应当在形式、内涵两个层面上达到最大限度的形式张力,并且采用类比手段来有效解决典籍英译中的问题,并且用语言突破以及最佳关联对比文本,以确保英译后的文章更为顺畅,尽可能表达典籍的意蕴。
  综上所述,典籍英译是我国文化输出的组成部分,在典籍英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比如英译过程中难以有效体现典籍作品的内涵。为此,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当满足翻译的关联及其趋同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翻译需求,从而使典籍英译能够更好地凸显中华文明形象,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李金涛,孙艳洁.异化与归化——以《楚辞》典籍英译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2-25.
  [2]杨柳.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趋势[J]中国出版,2016(10):39-41.
  [3]何英.论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J]中外交流,2017(20):20-21.
  作者简介:
  贾岩(1971.03-),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贾琳(1979.03-),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研究。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