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036 | 阅读:

作者:李杰
  【摘要】“問题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但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校部分教育者的教育方向偏失或不当以及复杂的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要转化“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密切配合,统一认识,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
  【关键词】“问题学生” 成因分析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06-01
  一、“问题学生”的定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最头疼的莫过于“问题学生”,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常表现为:漠视校规校纪,逆反心理较强,意志薄弱,在学习上不求进步,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错误反复重犯,自控能力极低。 目前,问题学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问题学生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不仅给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而且对于每一个家庭和学生自身来说,将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问题学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
  这些被视为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现就这方面问题作如下探讨:
  二、“问题学生”形成原因
  (一)家庭因素
  “问题学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家庭,家庭教育的偏颇和家庭残缺及特殊家庭的形成,是问题根源之一。父母文化程度低,有不良习惯,隔代培养等都是学生问题产生的不利因素。另外,由于一些特殊家庭,父母去世或离异,都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这类孩子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体验,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叛逆等心理,进而会导致问题的行为。
  (二)学校因素
  (1)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盲目地追求学生分数,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重教书,轻育人”忽视了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使得这些学生便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
  (2)师生情感淡薄,关系疏远,沟通不足和不及时,学生的很多问题出现,教师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基本动向,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实施教育,因而使这些学生的思想未能及时得到正确引导而形成问题学生。
  (3)受团体影响,学生因结伴了品行较差的团体,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出现问题。
  (三)社会因素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起决定作用。比如:追星求酷的娱乐世界,,使学生不注重本身内在修养只注重外在表现。网络上种种不良信息,虚拟游戏,在社会上所谓的江湖哥们义气,帮派意识,暴力解决问题等不良东西渗入,学生脑中都会被学生尽收眼底,学校更无法将这些不良因素与学生完全隔绝,因而会严重的侵蚀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扭曲发展。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一)施以真爱,了解宽容
  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更应付出更多的爱和期待,相信他们会不断地进步,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宽容他们的缺点,给以尊重和信赖,让他们从心底里接纳我们,愿和我们做朋友,这样教育转化成功就有了可能,具体做法如下:
  1.针对问题学生摸清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情感沟通。
  2.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3.在学习上有针对性地辅导,让孩子看到你的付出。
  4.陪伴游戏,如:教室里主动与问题学生下各类棋,操场上陪伴孩子一起跳大绳、打羽毛球、做游戏等各类活动,消除他们的恐惧和自卑心理。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统一教育观念,明确各自责任
  1.家庭方面,因为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成长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通过学校家长会,家长联系制度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力争做到家校教育优势互补,并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长时间玩手机游戏,也不要让孩子沉迷游戏当中。
  (2)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与孩子及时沟通。
  (3)关注孩子作业,耐心陪伴。
  2.学校方面,应通过家访、家长联系制度、电话沟通等方式随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最大限度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
  3.社会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其责,严厉打击侵害学生身心健康和干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种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整治和净化校园环境,给学生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学生的问题形成虽然复杂,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共同引导,“问题学生”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黄家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华东交通大学报》, 2003
  [2]王颖.关于“问题学生”研究的文献综述.《教育》,2017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