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714 | 阅读:

作者:徐光来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是社会中的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脑神经组织受损,从而导致其自身的性格、行为、语言等多方面表现与常人不同,如何能够让其学习知识、培养生活能力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据相关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音乐能够对人的大脑产生直接性刺激,从而有利于改变智障儿童的性格、认知以及行为。基于此,本文中笔者将对音乐教学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 智力障碍儿童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38-01
  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音乐课程一直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智障儿童来讲,音樂课程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可以对智障儿童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提升其艺术感,不仅有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同时也对培养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提升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充分掌握智障儿童的身心特征开展教学。
  一、智障儿童相关内容
  所谓智障儿童即智力水平低于常人,且在成长期间、在生活范畴内相对于同龄人的发展显著迟缓的儿童。造成儿童智力出现障碍的因素主要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其中先天因素主要是由于染色体异常、遗传因子结合有问题等;而后天因素主要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病菌感染、早产等因素。相较于智力正常的人群,出现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情感方面、沟通方面、行为方面[1]。
  二、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智力障碍儿童教学的可行性
  在长期对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研究中,音乐教学法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奏律动的应用。针对由于音乐引起的体态律动而言,之所以会发生这个形象,主要是由于有一个物理起因,而这一点针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同样适用。当儿童感受到音乐的节奏,节奏将会与其身体里的某种节奏产生共鸣,比如:行走、跳动等等,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逐渐改善他们的行为能力。第二,视听音乐的应用。对于智障儿童来讲,,由于其认知程度相比较一般人更差,如果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背诵乐谱,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节奏感较强、且积极的音乐,就会发现,孩子们会通过肢体语言将音乐的强弱、旋律等相关元素更好的表现出来,也就意味着,他们会有更多的听觉感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会逐渐发生改变。第三,乐器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打击乐器,是训练智力障碍儿童节奏感最有效的工具,选择操作简单且音色、构成、质地不同的乐器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丰富、纯净的音色效果,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归属感,对学生的表现力等起到有效提升的作用[2]。
  三、音乐教学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一)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儿童来讲,想要让他们参与到某种事情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对该事件产生兴趣,而游戏是能够让儿童产生兴趣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先天性缺陷,但是,他们仍然有是否会对周围事物接纳的权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抓住儿童这种心理,利用游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比如: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音乐节奏是有高低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上楼梯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楼梯和高低不同的音乐,在学生上楼梯是播放音调较高的音乐,在下楼梯时,播放音调较低的音乐。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感受到的音乐高低,为日后的音乐教学做有利铺垫。在实施游戏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利用语言与动作给学生提示,在此期间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另外,对于以上举例,教师要关注到数字提示,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讲,由于思维模式较为固定,无法实现倒数数字,因此,如果学生接受能力较慢或者表现并没有达到教师的理想状态,切记不要批评学生,打击学生信心;最后,如果使用乐器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让学生产生烦躁、不安等负性情绪。
  (二)动作教学法
  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其原因在于,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无法协调大脑、肌肉、神经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反应迟缓、动作迟缓等现象。而律动能够将大脑与肌肉组织相连,是人体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表现与运动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对学生进行指令训练时,应用匹配的音乐元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能够降低心理防备,从而更好的接受教学,通过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孩子在行为上的障碍和缺陷能够得以修复。比如:教师在训练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与节奏感相连时,可以通过模拟“锯木头”的场景进行,即播放相应的音乐,配合音乐为学生演示锯木头的动作,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教师的动作,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动作的快慢,适当的给予学生语言上的赞美,增加学生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讲,他们不能够对锯木头有清晰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慢动作演示慢慢启发学生,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最好能够反复进行,并观察学生在几遍演示中的变化,以此训练学生的肢体能力[3]。
  (三)乐器教学法
  相比较正常的是物体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更容易对一些形状奇特、色彩斑斓的物体感兴趣,然而,由于认知能力较差,想要让他们获得相应的感知,就需要让他们有亲身感受。而乐器不仅操作简单,且能够发出多种单纯而美妙的声音,是最能刺激智障儿童大脑神经的工具,以此提升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培养时,教师可以利用钟声进行培养,在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对大钟声、闹钟声进行了解,然后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以低声木琴代替大钟对大钟声进行模仿,另一组以高音木琴代替闹钟对闹钟声进行模仿,最后让两组学生进行合奏。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音色的转换与协调,在对大钟声与闹钟,学生演奏时,提醒学生控制好音量,以此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其生活能力以及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减少其家庭负担以及社会负担的重要举措。因此,对于特殊教师教育来讲,应当充分意识到音乐教学的可行性,并利用有效手段实施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让智力障碍儿童接受更有效的教育,提升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帅.音乐教学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以西安市启智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5.
  [2]张超.浅谈音乐教育在智障儿童的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9):76.
  [3]陈玲.音乐教学对智力障碍学生的作用[J].林区教学,2015(7):115-116.
  [4]伏雅枢.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智障儿童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黄河之声,2016(17):36.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