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299 | 阅读:

作者:赵煦
  【摘要】实验条件的理想化的思想实验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思想实验中,可以任意变换条件,灵活地进行情景设置。将思想实验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创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实验 电车难题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思想实验的高校德育活动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c/2016/01/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7B187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75-01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其纯粹的理论讲解、单调的理论背景、固定的理论成立条件而显得枯燥无味,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着力思考的难题。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人类数千年来思想高度抽象的结果,时至今日大多只能在思维中进行探究,而难以如自然科学各学科一样在实践中学习和认识。不过,有一类特殊的实验——思想实验,可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题提供一条可行的出路。“只有当实验条件无法在现实中达到,而将条件理想化的实验才是思想实验”,[1]正是因为思想实验的理想化条件,使得思想实验既具有物质实验的特征,又可在思维中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抽象理论问题。思想实验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動中的有效运用,可有效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境创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灵活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令教学对象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生动起来。电车难题思想实验就是成功的一例。1967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菲利帕·福特在他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中,首次提出了“电车难题”思想实验。在这个思想实验,他设想:
  一个电车司机驾驶的有轨电车以每小时六十英里(1英里≈1.6093公里)的速度疾驰在轨道上。忽然,,司机看到前面轨道上有五位工人在作业,他想赶紧停下电车,可刹车竟然失灵了。电车正发疯般地向五位工人撞去,工人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离,他们将必死无疑。就在这个时候,司机发现轨道右边连接着另一组轨道,而那组轨道上也有一位工人在作业。此时,如果司机转动方向盘,让列车驶往右边的轨道,那五位工人便可躲过一劫,但右边轨道上的那位工人却会被撞死。[2]
  在这一思想实验中,电车的驾驶者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让不受控制的电车按照原来的方向向前行使,虽然驾驶者主观上不想,但客观上将撞死五位工人;如果转动方向,就可以救下那五位工人,但必然会导致另一轨道上的那位工人的死亡,而这是驾驶者主观控制下的行为。事实上,考验并没有至此结束,因为随后这一思想实验就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一系列演化版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美国哲学家汤姆森对该实验的改编。他主要是在这一实验中引入了一个旁观者,让旁观者面临选择(改编版一):
  当这个旁观者看到电车冲向工人时,他可以扳动道岔开关来改变电车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有两个选择:他既可以放任不管,也可以扳动开关,让失控的电车只撞死一个人,从而挽救五个人的生命。[2]
  事实上,此时面临两难困境的人就由旁观者取代了电车的驾驶者,使得人们受到更大的考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旁观者,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电车的驾驶者,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对每一个人的考验。当然,更大的考验在下面的这种情形下(改编版二):
  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恰好在轨道上方的桥上看风景。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同样有两个选择:他既可以把这个大汉推下去,因为大汉身材魁梧,足可以拦住电车,使它无法撞向前面的五个人,也就是说要亲手杀死一个人以挽救五个人的生命,当然他也可以什么都不做。[2]
  毫无疑问,在改编版二中,旁观者可能将面临灵魂的拷问。虽然在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情形下,选择让电车改道,都将导致一人死亡的结果产生,但在改编版一中,人们或许会认为旁观者是为了救人而间接致人死亡;而在改编版二中,旁观者如果选择推下大汉,那必然是先直接致人死亡,进而实现救人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将引发对人们关于善与恶,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单一的前提预设一旦面临电车难题思想实验中的两难困境时,便无法给予问题以有效的解答,原因是无论是电车的驾驶者还是改编版中的旁观者,面对的问题都无法用绝对的对与错来作答,因为不管怎么做,都会有生命受到伤害的结果产生,就更不要说在电车难题思想实验中,在杀死五个人和杀死一个人之间进行对比以寻求难题的解答,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令受教育者身临其境的情境创新设置,还会是他们更加深入地多视角思考问题。比如,在电车难题思想实验的改编版中,陷入困境的人就由电车驾驶者变成了旁观者,这样一个变化,就把原来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定距离感的“驾驶者”,变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的“旁观者”。这一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一开始用一种审判的眼光去看待的别人的事件,变成了对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其思考的深度,以及对灵魂的震撼程度,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甚至电车难题思想实验,我们还可以不断情景设置,假设被推杀的大汉是自己的好友,或者是一个十恶不赦之徒,那么对我们产生的情感体验,更是截然相反。
  参考文献:
  [1]赵煦.思想实验究竟是什么?——以纠缠实验的两种状态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5):136-142
  [2]苏芯.思想实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赵煦(1978年-),江苏泗阳人,哲学博士,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基金一项,其他各级课题多项。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