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5790 | 阅读:

作者:李雯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国家对于各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增多,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将文化传承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章通过结合文化传承的相关理念,对如何进行创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帮助,实现真正的“文化育人”。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高校文化建设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62-02
  一、新时代下高校的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校园文化有着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活动文化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之外承载着另一种方式的育人功能。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数量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校园活动文化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错误的定位,大部分的高校将其与社团活动划为了一类,这也间接的将其限定于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进行组织管理,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校园活动文化的意义,使其作用更多的被运用到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无法进行其文化引领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内容单一,也逐渐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在高校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没有科学合理的对活动进行规划,导致相关部门、组织者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管理,从而造成活动虚假繁荣的景象产生[1]。
  特色品牌,是高校競争力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其文化的源泉。只有不断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提升学校在众多高校之间的竞争力。校园品牌文化必须还要接地气,要得到大部分师生的认可,要有极强的代表性、地域性、影响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借助文化建设这条时代快车,更好的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大学的特色教育以及大学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相吻合的,对其成长成才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造成着影响,对其的发展不断的提供帮助。
  特色品牌对学校社会声誉有很大的提升,这也有利于学校吸引更高素质的师生,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除此之外,特色品牌的建立在为学校打出“名声”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更多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的高校提供活力。就校园四大文化来看,精神文化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领导下,不断对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提升,在新媒体时代中,始终保持“互联网+”的创新精神。物质文化要体现在古今交融,结合时代背景,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规范文化应将文化教育与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并要求师生结合相应的法规,遵纪守法,文明上网。在“全媒体”时代与“互联网+”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创新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的师生团队,打造出一批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与办学质量。
  二、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性的打造,对学校建设层次、办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高校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形成个性鲜明的校园活动品牌成为当前继续解决的问题。
  (一)理念紧跟时代步伐
  要想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的凝聚力,就要正确把握新时代下新闻产生的特性以及舆论环境的“变不变”。在全媒体的时代,新闻产生的主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特点是以互联网的思维地域用户的阅读体验进行顺应。结合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说,要做好这项工程首先要进行创新,而创新就要树立正确的出发点,将师生作为服务对象,这就是舆论环境中的变。
  (二)宣传创新:向媒体融合过渡
  要想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步伐的领先,就要做到宣传前行。首先,利用新兴媒体,借用QQ、MSN、微博、APP等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宣传,通过对信息的精心处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正面的宣传。除此之外,学校要推行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做好其设计与推广工作,打造交流平台,创造出新兴意识形态基地,对高校文化建设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从而扩大影响力。最好,高校要结合传统媒体,做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实现新传媒体的互补,实现媒体的融合,提高宣传的覆盖层次。
  三、总结
  文章通过结合文化传承的相关理念,对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帮助,实现真正的“文化育人”。
  参考文献:
  [1]杨菁,刘书生,王志强,汪洁,李怀杰.基于网络文化凝聚力的高校校园网评价指标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