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783 | 阅读:

作者:陆怡
  【摘要】儿童阅读体验中理解的落差普遍存在,其成因是多样的,作为教学三要素的学生、教师和教材都存在一定的原因。本文基于这三个方面探究“落差现象”的成因,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总结出相应的归正策略。
  【关键词】儿童阅读 落差 归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82-02
  一、何为“落差”
  “落差”本指两水位之间的差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这种“差值”存在于儿童的阅读理解中。课文是作者认知、情感、态度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在儿童面前的,而文本本身所承载的内容如果处于A点,那么学生借助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和语文知识所解读到的内容则处于B点,B点的刻度要略低于A点,这中间的“差值”就形成了理解的“落差”。
  二、“落差”的成因
  (一)儿童主体原因
  儿童作为理解的主体,其本身存在着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1.儿童群体差异
  儿童的群体差异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可以看出,儿童在小学四年级前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四年级后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小学四年级是一个语言的“快速发展期”,而女生往往比男生的认知发展要提前一年左右。由此导致的理解落差是普遍存在的。
  2.儿童个体差异
  儿童个体差异中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是差异最大的两个因素。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采取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所以“面向大多数”的教学原则是我们老师一直以来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如果说老师教学所预设的目标处于A点,那么语文基础知识扎实、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理解水平已经达到B点,而B点是高于A点的,我们可以称这样的落差为“正落差”。那么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就会出现机械地回答老师提的问题,而他们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太大的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会让这些有个体优势的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反之,那些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他们的理解水平处于C点,而C点是低于A点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负落差”。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在课堂上由于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放弃思考,或者“被迫”思考,同样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原因
  1.儿童立场的缺失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尊重这种天性。但是,现实中,我们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给课堂设置了太多的“标准答案”。我们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些“答案”,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单一,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而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标准答案”都是我们成人视角下的产物,而非基于儿童立场。我们在告诉学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道理的时候,“落差”自然也就形成了。
  2.目标设置的机械化
  当下,我们根据三维目标,通常会把教学目标设置为这样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文中的字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3)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几乎任何课文都可以套用这样的目标,诚然,这样的目标设置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如此机械化的目标设置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那就是儿童的缺位。试问,作为受教育的主体都缺位了,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因为我们设置了这样的目标,所以语文课堂上老师紧紧抓住字词句段,把活脱脱的文本简单地分解为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表里关系,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学生似乎在阅读,但这种阅读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否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说,儿童阅读体验中存在的“落差”,老师也需要反思。
  此外,除了上述造成“落差现象”的原因之外,教材的编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
  由于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使命,教材在课文选取方面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些伟大人物的英雄事迹,以苏教版为例,就有《朱德的扁担》、《军神》、《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篇目,而这些篇目由于时代离学生较远,即使老师利用各种手段加深学生理解,但是仍然难免会在理解时出现落差。
  三、落差的归正策略
  (一)因材施教,课堂多元化
  正如上文所述,儿童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想减少由此引起的理解“落差”,势必就要尊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学生根据能力和基础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对同一文本完成不同层次的解读,达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分组学习可以采用学习单的形式实施,大概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组内学习(独立完成)——组内讨论、交流——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二)基于儿童,讲堂变学堂
  钱理群教授在《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中指出文学作品的常读常新,强调不要把文章读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恰恰就有把作品讲死的倾向,什么都要求准确、到位,到头来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只是缺乏兴趣的听众罢了,语文课堂真正的魅力被消耗殆尽。“变讲堂为学堂”,设置合理的目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四、结语
  “落差现象”在兒童阅读体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的成因并非单一不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最为合适的归正策略。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2011.
  [3]董蓓菲.教学落差:问题与行动[J].江苏教育,2014(01).
  [4]朱先云.阅读教学,“理解”怎能缺位[J].语文教学通讯,2014(15).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