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336 | 阅读:

作者:丰竹丽
  【摘要】教育对象、目标上的一致性及教育内容上的交叉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可行性;高校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及各自创新发展上的互补需要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应从教育观念、教师队伍、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校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62-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的可行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目标上的一致性及教育内容上的交叉性决定了二者的融合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多数正常的大学生为研究、教育对象,以少数疑似存在或明确存在心理、思想问题的大学生为重点照顾、关注对象[1],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均是二者策划、开展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依据,目的都指向于以塑造良好的心理、思想素质为抓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既各有侧重和特色,同时又在价值观念教育等方面归于统一,因而存在交叉性。同一对象指向上的殊途同归决定了凝聚二者合力开展心理、思想教育活动,十分可行。
  (二)二者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历来深受党和高校的重视,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后来者,尚未引起高校的普遍、重点关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够系统和完善,而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教改,已形成了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因而有必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搭乘思想政治教育的快车,实现快速地发展和完善。第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及发展面临的心理学困境需要心理学的学科指引和支撑[2-3]。综上,高校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及二者各自创新发展上的互补需要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教育观念上的融合
  教育观念是开展工作的思想引领,决定着融合的进度及后续工作的成效,因此,教育观念的融合十分关键。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避免遭受当前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不受重视这一错误观念的侵蚀,认清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摆脱困境、实现创新发展中的指引和支撑作用,树立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教育观念,将二者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理论、经验积累投身教育实践。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对于心理学发展的带动作用及众多心理问题的思想价值观念归因,本着协同促发展的目标和观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积极推进高校心理、思想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师资上的融合
  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依托,因而师资上的融合非常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融合现存有诸多有利条件。首先,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份本质上的相通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融合中的角色转换和定位。其次,各高校在招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时越来越注重对于其心理技能掌握情况的考察,因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具有心理学背景或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越来越多的格局,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技能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上述有利条件为基础,一方面要注重双方师资间的学术交流,实现在融洽、和谐的沟通氛围中彼此带动、优势互补,尽快适应新格局下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妥善安排必要资质的考取计划,促进双面人才的养成。比如尽快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者考取心理咨询师资质,并鼓励已具备资质的工作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心理技能的专业化发展。此外,还要促进双方共同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于彼此理论知识、工作体系的理解。
  (三)教育方法上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在教育开展形式上尚不够丰富,且进一步的创新发展需要心理学的指引和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后兴起的事物,教育体系正处于亟待完善的状态,但已形成了团体辅导、心理咨询、沙盘等较为丰富的活动形式。因此,教育方法上的融合上,可将心理学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移植、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可搭乘思想政治教育的快车,借鉴其分专题开展研究,以研促教的发展模式,实现教育体系的快速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改花,刘振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89-91+95.
  [2]黄宗芬,刘社欣.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科学,2018(01):208-211.
  [3]李忠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心理学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142-146.
  作者简介:
  丰竹丽(1989.10-),女,汉族,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在讀,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